据《新京报》《燕赵都市报》及人民网等多家媒体日前报道,58岁的辽宁沈阳籍男子赵锡永,2008年还是一介平民,从2010年开始“官运亨通”,从一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蹿升至“副部级巡视员”,并在云南等地“考察调研”,令不少地方官员受骗上当。
赵锡永冒充高官行骗屡屡得手,引起了人们的热议,甚至吸引了英国《每日电讯报》记者的眼球,3月20日的《参考消息》以《英报关注中国假“部长”事件》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这不能不令国人深思和警醒。
其实,赵锡永冒充官员行骗绝非当下第一人。吉林省九台市人于洪飞冒充中纪委领导,吉林人周雪松冒充永济市县委副书记,都以帮助安排工作、帮助安排孩子上大学、帮助低价购房等形式,分别诈骗他人80余万元、100多万元;北京人彭刚冒充国家发改委官员,谎称能帮助他人搞到电煤批文并采购电煤,收取对方给予的办事好处费近百万元;广西宾阳县农民廖某,冒充广州市国家安全局副处长诈骗他人3万元未遂而被捕。
若问他们好端端的人为什么去当骗子呢?难道他们不知道冒充官员诈骗钱财是犯法要坐牢的吗?就个人原因而言,利益驱动使然。或缺钱花,或妄图轻轻松松发家致富,或信奉“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歪理,妄想做暴发户。而深层次的原因则不那么简单:一是资源过度集中于官员,导致人们对官员的迷信和崇拜。在一些人的潜意识里,“官”代表权力,能够帮助其实现非分之想;二是官员受不到有效的监督,使用权力的自由度很大,有一定的权力寻租空间,这就给行骗者留下了可乘之机。于是,冒充官员行骗者便滋生了出来。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受骗上当呢?就一般人而言,敬畏官员、攀龙附凤的心理,潜规则能成事的现实,“舍不了孩子套不住狼”的意识,一起发酵便产生了赌一把的冲动;就一般地方官员而言,唯上的观念很重,过度媚权,对于“有来头”的人深信不疑。赵锡永一次露出破绽便为此做出了注脚。那是去年10月26日,赵锡永应邀参加某大学举办“中国绿色柴油机产业发展论坛”,在回答问题时首先对自己的身份进行了纠正:“实实在在跟大家说,我是不便于在这个场合出现的,因为我不是国务院研究中心的,也不是工信部的,我们是跟领导当秀才的。”遗憾的是未能引起与会者的警觉。之所以识别不了假冒高官,还因为他们把良好初衷和私心杂念交织在一起:有利于招商引资,为自己的工作支撑门面,为个人的未来赢得人脉,铺路搭桥。加上国家各部委很少能将自己的职能、人员名单全部公布,受假冒高官之骗便难免了。
毋庸讳言,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是古今中外大大小小骗子的下场。不论是中国古代冒充官员四大行骗奇案中的赵假熹、钱豁五等人,还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创作的话剧《西望长安》中的主要人物原型李万铭,皆概莫能外。
苍蝇难叮无缝的蛋。冒充官员行骗及上当的教训应该记取。否则,弄巧成拙,破财、丢人、丢官甚至坐牢,那会令今人及后人捧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