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矿泉水瓶换蒜头:多些“垃圾换物”式精细管理
时间:2014-11-03
作者:newsman
来源:中新网

  1个矿泉水瓶可换6个蒜头,6节废旧电池可换1节新电池……为引导公众垃圾分类,近日南京一些企业推出的“垃圾换物”活动,吸引了市民热情参与。

  谁都知道垃圾分类刻不容缓。面对垃圾围城的困境,一些地方也推出了垃圾分类的试点,甚至下了很大的决心,造出了很大的声势。然而,几年下来,大多不了了之,当初说出的豪言壮语也成为寻常百姓说笑的谈资。垃圾分类之所以虎头蛇尾,从客观上讲,因为其推进难。一些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国家,也都进行了几十年的努力。想要在三五年内全面实现垃圾分类,并不现实。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分类新政”不精细,过于粗糙和空洞,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除了“垃圾换物”,这两天还有一条热闹的新闻:为了防止乱停乱放,夫子庙一条50米的道路竖起了97根“梅花桩”,被媒体曝光以后,一夜之间即被拔除了55根。违停原因有很多种,或停车位太少,市民图方便而执法缺位,这些“根”不拔除,只割点“草”,怎么可能解决问题?要么不管,要么管得很粗糙,很粗鲁,“梅花桩”暴露出来的问题还是管理不够精细化。

  为了解决垃圾围城的困境,一些地方也建垃圾焚烧场,而且往往说建就建,在地图画一个圈,事情就定下来了。可是,由于工作做得不够细,周边的群众不同意。此时,不是强行推进,弄得剑拔弩张,就是不了了之,前期投入为之打了水漂,劳民伤财。而就在几周前,中国青年报曾发文介绍日本如何说服民众建垃圾焚烧厂。其中讲道:为了说服民众,他们会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第三方进行游说,会对垃圾处理厂的外观设计进行符合公众审美的改造;他们会将圆柱体的烟囱美化成三角圆锥体,使其看起来更像一个观光设施;他们通过技术改造,将烟囱排出的烟雾变成透明的,以消除人们对烟雾的反感;他们会为相邻社区建一些健身馆、音乐厅、游泳池之类的公共设施,向居民们表达善意;他们还会让学生考察垃圾处理厂,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并支持垃圾焚烧厂,等等。看了这些,人们会感叹,为了推进一项工作,做得何其细致、深入、具体、扎实。

  为政一方,当然要有战略思维,要善于把方向,抓大事。但是,如果仅仅善于“抓大”、却不善于“抓小”、“抓细”,恐怕也难以成事。所谓“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强调的都是要抓得扎实、具体、深入、有成效。人民群众之所以对那种“水上漂”的形式主义深恶痛绝,又之所以对“三严三实”和“钉钉子精神”等怀有极大的热情和期待,就是希望领导干部在抓工作时,细些再细些,具体再具体,力争不抓则已,一抓则能抓出成效。“垃圾换物”事情虽小,但是,它折射出来的有关部门在管理中力求具体化、精细化的思维和倾向却值得关注,如果这种精细化管理能够加以发扬和扩大,城市管理的水平和局面势必有很大的改变。从这个意义来说,人们期待,“垃圾换物”的精细化管理多些再多些。

【责任编辑:清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