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车夫见14岁资助女孩后停止资助 称其太冷漠(2)
时间:2014-10-17
作者:newsman
来源:中新网

  资助者老冯回应网友质疑

  网友疑问1:

  玲玲是小女孩,为何不带着妻子一起去看望?

  老冯称,对他资助贫困娃娃,妻子一直不赞同,夫妻俩还吵过好几次架。这次能去看望玲玲,也是因为回乡办残疾证,妻子也终于理解了患脑溢血被抢救回来的他,就由着他去实现自己的想法。但想要妻子陪伴前往?毕竟从梓潼到三台还有100多公里路,仅单程路费就要花100多元,夫妻俩确实有点心疼,觉得这个钱还不如节约下来,给娃娃改善下伙食。

        网友疑问2:

  老冯也不宽裕,资助娃娃是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  

  老冯解释,自己以前曾每月花钱买彩票,可坚持好几年,钱花了不少,始终没中奖。一次,他听到彩票站里的广播,说彩民的钱都用于慈善事业。老冯考虑了下,与其买彩票做慈善,还不如直接资助一个贫困娃娃,这样钱花出去,自己心里也舒服。他说,自己并不图孩子将来长大后能有什么回报,只是想把钱花得更有意义。

  观点

  要尊重受助者,不要觉得受助者可怜,

  而是觉得这份爱心捐赠值得。

  针对玲玲的情况,成都商报记者采访了德阳市人民医院心理医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罗澍。“绝大多数贫困生的心是孤僻、内向、焦虑的。”罗澍分析,因为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导致他们有自卑心理,但骨子里往往深嵌着强烈的自尊与过度的敏感。尤其是面对捐赠者时候特别强烈。很多受捐者都会有社交恐惧,更多的是在捐赠者这里感受到压力,当他们不知道如何去面对的时候,会选择逃避心态,他们的心里会很难受。”

  很多受捐者都会有社交恐惧

  骨子里自尊强烈 过度敏感

  罗澍介绍,她近期接触的一个案例,也是一个接受捐助的贫困生,这个贫困生最讨厌的就是站在主席台上,捐助者拿着红包递给受捐者,然后受捐者拿着红包站在台上被拍照。因为穷而感到羞愧,很多人不愿暴露自己的弱点,站在捐赠者面前,受捐者的弱点全部暴露了,总觉得自己是被怜悯的对象,当无法满足或达不到对方要求时就无所适从。“他们的心脆弱敏感得像玻璃一碰就碎。”

  玲玲主动在学校和家里承担一些重活累活,其实也是一种感恩的表现,只是默默地表达。对于用手机一事,14岁的玲玲处于青春期,有追求向往美好事物的需求。但她本人还是很节约,每天生活费10元,所以资助者冯先生不必为此介怀。因为自卑心理,玲玲不愿意主动和资助者沟通,其实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玲玲没有把受资助的事情告诉老师,主要也是自卑心理和自尊心理,这是她的短板,因为自尊她不希望被人看到。

  希望爱心人士尊重受助者

  别觉得他们可怜

  罗澍希望爱心人士能有这样一个心态———“要尊重受助者,不要觉得受助者可怜,而是觉得这份爱心捐赠值得。”很多捐赠者给予对方的帮助,不一定会得到对等的汇报。但是在他内心还是很感激这段经历。

  “针对这类人群的教育,首先要尊重她,让她觉得彼此之间是平等的,不要让她感到压力。”罗澍介绍,针对玲玲的情况,希望老师和家长在教育中,强调个人能力,而不是强调家庭和背景,主动发现孩子的优点让她树立自信心,比如让她做班干部为同学服务,让她有优越感,获得尊重。等她逐渐成长后,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

        资助者说

  湖北手机网友:我在资助一个男孩,没见过面,每次跟他父亲通话他都会被父亲叫来说几句,我能感觉到孩子内向,但孩子每次腼腆地叫叔叔我就满足了,我只是尽自己力量帮助他,并没有资格要求他,但他得有起码的礼貌和教养,否则谁愿意资助呢?毕竟我也是普通人,不是伟人。   

  网友“真一心哥”:责怪女孩子的,你们真正不懂被资助者的心呀。我也在搞公益,帮助儿童,理解他们的难处。他们有心感恩,但不知道如何表现,毕竟他们的环境是生存第一。

  网友“吹着口哨在路上”:我也有过类似的资助别人的经历,我不需要感恩,但需要被资助者对我最起码的尊重。

  广东网友:我也曾有过资助他人几年,但没去看过,看有什么用呢,孩子始终会长大,长大了自己有自己的想法,资助者本来就不应该老是以一个恩人的身份去见一个受资助对象,这样以后人家才更有信心去面对社会。

  受助者说

  深圳手机网友:我也是受过别人资助的,资助我的也是一个农村人,我现在每次回家都给他们家带一些礼物,去他们家坐坐,每月都给他们打一次电话,在你困难的时候别人帮你,这样的人你都不感激,你也没什么出息,做人是根本。

【责任编辑:清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