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龙岩8月17日电 题:福建长汀:让乡村更美丽 让“乡愁”留住
陈悦 张金川 钟旖
在“客家祖地”之一的福建长汀县童坊镇彭坊村口,李万福烈日曝晒下带领着工人修建凉亭。按照这个千年客家古村落“修旧如旧”的要求,很多木材都是从乡村里收集来的,几座已经修好的凉亭显得古色古香。
从去年开始,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有着一手好手艺的李万福就被请到彭坊。从参与修复村中的百米古街开始,他的工作已经完成了一大半。
村中古街,当年南来北往商贾云集,曾是古驿站所在。沿街的两层木质楼房,曾由于乡村人口外流,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如今,走在古街上,明清遗风的木楼已经修缮,街边也渐次重新开业了一家家小店,打铁、补鞋、理发、裁缝、肉铺、小吃,颇为热闹。
在已有百余年历史的老宅里,60多岁的彭登辉正在剪裁衣服。有40多年裁缝历史的彭登辉,曾用一只剪刀,为村里大多数人做衣服。但是,随着村内人口外流、机器制衣流行,彭登辉的生意曾日益清淡,他也一度放弃制衣,“种地去了”。
而去年古街修复完成后,彭登辉的裁缝铺又开张了。他说,现在不但游客多了,周边村庄人口多了,生意也多了。
“今年以来,我已经用了1200多米的布了。”老彭边裁衣,边告诉记者。
彭坊村主任彭慕铨说,“美丽乡村”是政府、企业、村民共同出资打造,开始有些村民不理解,“在老百姓获得实惠中,越来越得到他们的支持”。
古街旁边,村里的旧水塘,原来垃圾堆积,臭气熏天,每到夏天古街的居民都无法忍受。如今,水塘清理干净了,还修上了木桥和水车。池边的凉亭,更成了村民们消夏喝茶打牌的好去处。
“现在环境整洁了,蚊子也少了,晚上姑娘们穿着裙子出来散步也不怕挨蚊子咬了”,彭慕铨说。彭登辉也说,最大的感受就是村里“环境好了,变美丽了”。
在彭慕铨的设想里,未来村里还要利用好生态优势,开发村子后的后龙山,在这座“天然氧吧”修上木栈道。
“过去,大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彭慕铨说。一如记者采访中所见,古街上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家。彭慕铨期待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整合旅游资源,让游客能留在彭坊过夜,古街也能开发出民宿旅游,真正吸引村里的年轻人们都回来创业。
长汀县四都镇汤屋村的党支部书记汤万养和彭慕铨有着一样的期待。深山中的汤屋村,风景优美,也是一个千年客家古村落。这里有闽西少见的关帝庙,还有上世纪30年代中共福建省委、省苏维埃、银行的旧址,瞿秋白、何叔衡等中共领导人亦曾于此居住。
但是,如今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出外打工了,留在汤屋村里的是嬉戏的孩童,还有老人,还有那承载着许多乡愁的老屋旧居。退休教师汤长铨少年离村,时隔40多年又回到了生长的地方,研究、保护家乡的历史文化。
引领记者穿行在村中巷弄,汤长铨对每一座古建筑都能如数家珍。“家乡这么好,我始终忘不了”,汤长铨说着他的“乡愁”。
37岁的汤屋村党支部书记汤万养,曾出外打工七八年,前两年回到了村庄,因为他相信,“美丽乡村建设能给汤屋带来不一样的机遇”。汤万养告诉记者,他在汤屋已经发展起了生态养殖,还计划开设农家乐,“现在,每天都有外地的朋友们来参观游览”。
“乡愁”不仅仅属于汤长铨那样晚年思归的老者,像汤万养这样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回到乡村。
“今年来,好几个年轻人都计划回乡创业了”,汤万养说,“过去我们都没有发现家乡的美”。眺望环绕汤屋的原始山林,看着村中的一幢幢古建筑,汤万养说,他们要把家乡的生态文化优势发扬出来。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蓬勃开展中,遍布长汀的一个个客家村落正如彭坊、汤屋一样,注重文化传承,保留自然景观,保持田园风貌,让村子更美丽,让“乡愁”留住。长汀县委副书记丘发添表示,“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真正实现“生态美、百姓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