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承德,到处郁郁葱葱。一株株挺拔的树木,形成一道阻隔风沙的“绿色屏障”。围绕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的定位,承德市以创建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区为总抓手,全力推进绿化攻坚行动,在打造首都生态安全屏障、服务京津中实现借力发展。
承德处于京津与内蒙古浑善达克和科尔沁两大沙地之间,是风沙南侵京津的必经之路,也是京津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多年来,承德坚持“为京津阻沙源保水源,为农民增资源拓财源”的生态建设目标,依托“三北”造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京冀水源林、再造塞罕坝等林业重点工程,不断加快国土绿化步伐。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5.8%,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2444万吨、释放氧气11016万吨、滞留灰尘8032万吨、涵养水源66.2亿立方米。建成山杏、沙棘、干鲜果树等经济林产业基地793.5万亩,全市农民人均经济林收入2400元。建成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10处,国家、省级森林公园17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生态是建设美丽幸福承德的基础,我们不仅要实现绿量增加和绿质提升,还要实现承德生态、经济、社会的高度融合与良性互动。”承德市委书记郑雪碧表示。
该市突出治理重点,加快国土绿化攻坚步伐。根据全市划定的坝上防风固沙林区、北部水源涵养林区、中部水保经济林区和南部经济林区的功能分区,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突出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通道、居民聚集区、主城区山体、城镇出入口等窗口地带为重点,实施风沙源治理、水源涵养、水保经济林、特色经济林四大工程,加快推进国土绿化进程。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精心谋划了千松坝、御道口100万亩再造塞罕坝续建项目以及潮河100万亩水源涵养林项目、滦河300万亩水源涵养林项目、退耕还林二期150万亩工程项目、承德市森林防火体系建设项目、承德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项目。同时,针对全市2000多万亩林种单一、生态效益低和经济效益差的中幼林,编制了承德市中幼林抚育建设工程项目。深化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林科院、河北农业大学、北京市林果研究所、昌黎果树研究所、省林科院等机构的合作,研究解决发展瓶颈,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支撑;进一步提高苗圃繁育水平和供应能力,推广以容器苗为主的综合抗旱造林技术,全面提高造林质量。
壮大基地规模,打造绿色增收富民产业。按照“把经济林作为全市实现小康的主要基础产业”的总体思路,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模式,加快土地流转、租赁、承包和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经营规模大、综合效益好的林果示范园区,带动和促进全市经济林产业发展。对已形成的山杏、果品、木材、沙棘等产业的龙头企业,优先安排贴息,重点扶持,促进企业改造扩能、提档升级,延长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加强市场建设,完善功能,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和水平,不断扩大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全力做好与京津市场对接,把承德建成京津的绿色、有机、无公害果品供应基地。
提升森林综合效益。实施抚育提质工程和人工纯林混交改造工程,着力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提高综合效益。搞好林业“三剩物”(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综合利用,鼓励宏森木业、金娇集团等龙头企业与国有林场、集体林权所有人合作,通过订单等方式,抓好林业“三剩物”的综合利用,在推进木煤、生物质柴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同时,为治理大气污染作贡献。发展林下产业,大力推广林菜、林药、林菌间作和林禽、林畜养殖等立体复合经营模式,积极引导农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提高林地利用率,把林下土地资源变成“菜篮子”、“肉盘子”、“药园子”。
加强资源保护,构筑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重点抓好关键区域和重要时段防火,实现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不发生重大人身伤亡事故、森林火灾受害率不超过0.3‰的目标。突出政府主体责任,认真实施京津冀联防联治方案,严格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确保美国白蛾等重点林业病虫害不蔓延、不扩散。严格按照审批程序,依法办理林木采伐和林地占用,严格控制采伐和林地占用指标,减少资源损失,确保限额不突破。同时,整合全市森林公安、林业综合执法力量,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涉林违法行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