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农发行原副行长操良玉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检察机关指控其利用职务之便,受贿382万元,借贷款为他人牟利。事实上,“行长落马”在多地频发,受贿数额最高已上千万元。打着“市场化”幌子、颇具隐蔽性的金融腐败,成为反腐新焦点,越来越多的金融高管栽在“签字生财”上。(8月10日新华网)
这些年,因为腐败倒下的行长、副行长还真是不少,其他岗位的金融高管就更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银行、证券等金融领域落马高管有数十人,仅在银行系统,已有20名行长级高管落马。“行长落马”多地频发,折射出企业“贷款难”背后的“好处费”现象——“签字生财”的一支笔,不仅造成严重的金融腐败,还扭曲了社会经济格局,大大增加了企业成本。
“行长落马”多地频发,一方面,当然是因为金融机构内部制约与监管机制存在重大缺陷,权力过度集中,制约严重不足,给寻租腐败留下巨大空间;另一方面,则更进一步说明企业贷款之难,要想从金融机构贷款,不仅要有够硬的关系,还得按照“潜规则”办事。众所周知,在缺乏制度约束的环境里,个人自律永远靠不住;而在银行系统,只要拿人好处后给人办事,贪腐曝光的几率很低,寻租的胆子因此更大。
早在原建行行长张恩照锒铛入狱时,他的旧友就曾发出感叹:在银行系统,小到信贷员,大到行长,给人的印象好像都很富,其中许多富的来源不甚清楚。尤其贷款成为稀缺资源的时候,客户为了得到贷款大肆行贿,当徇私舞弊成风的时候,变成了贪污受贿是正常的,反之是不正常的。
多年来,银行暴利始终是舆论热议话题,以至于银行行长都“不好意思公布利润”。如果说看得见的银行业暴利是明处的贷款成本,看不见的银行业腐败则是暗处的贷款成本,两者合起来,就是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实写照。总理最近猛批“有些银行只做大生意,对成长期的中小企业,不肯给一点阳光雨露”;银行为何如此牛气?说到底,根子还是在垄断——惊人的暴利,泛滥的腐败,对普通储户的霸王条款,对中小企业的势利眼,无不根源于此。
要杜绝“签字生财”的金融腐败,光加强内部自律或者强化反腐力度,都恐非治本之策;只要银行的垄断地位不能打破,银行业的市场竞争不能激活,市场不能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官办银行就没法不牛气,权力寻租就没法不泛滥。7月25日,银监会发布消息称,5家试点民营银行中的3家获得筹建审批,未来民营银行的试点审批很有可能加速。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民营银行的放开准入,将产生鲶鱼效应,强化市场竞争,有利于打破银行业僵化格局。
当银行不再能“躺着就把钱挣了”,自然会想方设法加强内部监管。根在垄断的金融腐败,因此大有希望治于竞争。(舒圣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