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取消便民门诊,该不该?
时间:2014-08-11
作者:
来源:

  近日,北京10余家大医院相继关闭了“便民门诊”,过去只需携带门诊病历就能直接开药的服务随之结束。此举引起很大争议。(8月10日《北京青年报》)

  关上方便之门有损公益性

  反对

  “便民门诊”是医院为方便患者,提供开处方拿药以及进行一些简易医疗处理的服务门诊,主要服务于三类患者:一是只想开点药,不需要就诊的病人;二是只需做简单检查(比如查血、查小便、做胃镜等)或定期复查的病人;二是需长期吃某种药物的慢性病患者。可见,“便民门诊”的确比较便民。北京大医院相继取消“便民门诊”,市民今后去哪儿开常备药呢?公立医院每关闭一个“便民门诊”,就少了一重公益属性。

  “便民门诊”可能确实存在用药隐患、倒药等问题,但防范应从提高“便民门诊”诊疗水平、完善“便民门诊”管理制度上下功夫,而不是因噎废食地取消。据调查,很多处方药不到大医院是买不到的,当务之急,是加强便民门诊的规范化管理,探讨出更加合理、更加便民的就医模式,比如将“便民门诊”也纳入医保报销,而不是关上患者的“方便”之门。

  有些医院称“人手不足”,所以纷纷甩包袱,把最不赚钱的业务停掉,恐怕才是“便民门诊”大面积消亡的真实原因。(何勇海)

  取消是为了更好地便民

  赞成

  很多人认为医院取消便民门诊只是为了方便自己管理,却没有做到“便民”,因而对其目的性大加指责。事实上,便民的举措有很多,但并不一定非得需要大医院的亲力亲为。便民门诊取消之后的看病之惑,其实是整个医疗改革滞后的暴露,但这个问题不应由便民门诊来承担,责任也不在于设立门诊的大医院。

  事实上,取消便民门诊恰是为了更好地便民。在时下分级诊疗体系迟迟未能建立,全科医生无以获得信任,就诊结构失衡让供需规律无以发挥作用,也导致了最基础的医疗措施难以确立。比如基层医院的开药难问题,比如家庭医生的推广,比如建立区域化的合作和资源共享等,都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完善和推广,才能让“便民门诊”关闭后的各种不适应症得到解决。

  关闭便民门诊还需基于专业认同,如此才会多理解而少质疑,多宽容而少偏见。(堂吉伟德)

【责任编辑:琦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