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机主姓名)看这个,ht:// ********XXshenqi.apk”。如果收到这样含病毒的短信,千万不要点开下载,否则手机会自动群发该短信,让更多的用户上当加入群发短信的队伍中。截至8月2日晚,多地警方都在官方微博上发布提示,提醒手机用户切勿再点击下载此类软件。目前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8月3日《北京青年报》)
就在苹果手机的隐私风险被媒体大张旗鼓“剖析”后,不设防的安卓系统再次以生动的实践证明:病毒要攻陷安卓系统,远比苹果或微软系统简单得多。
这一轮的手机病毒之所以来势汹汹,起码有三个特点:一是以熟人的号码群发短信,而不是以特服号的形式诱人上当;二是只要你点击链接,就完成了由熟人向熟人传播的过程,病毒化高速扩散;三是等到熟人反馈说此前为病毒自发短信,基本上手机病毒已经完成了新一轮复制传播。形式隐蔽、传播快速、救济困难,手机病毒可谓防不胜防。
7月29日,美国国际数据公司(IDC)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智能手机全球交货量达到2.95亿部,同比增长23.1%;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预计,2013—2015年是我国智能手机换代高峰期,3年累计销售额将达到2万亿元,智能手机市场销量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在此背景下,防范手机病毒恐怕就应该是一个系统化的公共议题。
从熊猫烧香的电脑病毒,到群发短信的手机病毒,技术世界从来就没有淡定的时刻。法律自然要对作奸犯科者施以重拳,但不得不说的是,作为运营商也不能推卸“防毒”的义务。道理不复杂,就像银行面对电信诈骗有责任管好窗口的可疑转账与汇款一样,电信运营商也有责任和义务防治好手机病毒。很遗憾,在近日病毒的链式传播中,运营商仅仅是官微提示罢了。有多少手机用户关注了运营商的官微且习惯于时刻刷微博?
面对内容一致的手机病毒,理论上说运营商可以做好两件事:一是技术化地屏蔽病毒短信。既然每条短信都给出了相同的链接,运营商只须设置一个或几个“关键词”,用户的短信费就可以不被病毒吸走。二是既然病毒泛滥,对运营商来说最简单的就是给用户推送短信提醒,这是成本最小、效果最好的方法,不仅有助于用户慎重面对不明链接,也能提升公众防范病毒的意识和能力,只是似乎没有一家运营商在这两个层面有所作为。这难免让人浮想联翩:运营商的消极反应,是等着病毒短信发作之后,坐收渔翁之利吗?用户被病毒感染后,最大的“赢家”是运营商。
在垃圾短信整治中,少数运营商曾经斯文扫地。如今手机病毒呼啸而至,“企业社会责任”是否还是听起来很美的传说呢?对于这个问题,行业监管者不能失语。(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