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日飞
杨小曼
赵鹏
图①:俞日飞打理新店面。
图②:让孩子进入城里的好学校读书,是俞日飞目前最紧要的事。
图③:俞日飞到朋友店里聊生意。
图④:性格爽朗的杨小曼待客热情。
图⑤、图⑥:过了早餐时段,杨小曼收拾用具回家。
图⑦:赵鹏爱唱歌,尤其是粤语歌。
图⑧:看着大屏幕,赵鹏的眼里满是期待。
图⑨:赵鹏喜欢和朋友聚在一起,聊梦想谈人生。
核心阅读
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有点文化、头脑活络。经过打拼,他们在城市里有了稳定的收入、体面的职业,渐渐站稳脚跟,成家立业。他们适应并喜欢城市的节奏、生活方式,不打算再回到农村……
他们,在统计口径中隶属“常住人口”,但却没有城镇居民户籍,无法享受失业、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市民享有的福利保障等待遇;而他们的社交网络也更多局限于和他们自己“像”的人。
他们,是新市民。
有形的物质,可以靠自身努力获得,而身份认同,则不仅仅需要来自政策层面的改变。
为孩子创造稳定的教育环境
俞日飞
38岁
西安某铝塑型材店 老板
给孩子挑最好的学校上学
在陕西西安市一家大型铝塑型材市场里,“俞总”正忙着为新店面开拓客源。今年38岁的俞日飞出生于皖南农村,“年轻时家里连温饱都解决不了,于是报了名去山西大同参军。”部队时期的经历,让他积累了知识、磨砺了性格,复员后他曾先后到北海、三亚、广州、上海、青岛、南京等地闯荡打工,“东部沿海几乎走遍了,干过销售,做过讲师,还当过食品公司业务经理。”在社会摸爬滚打的丰富阅历,让俞日飞变得十分健谈,“让我们打开彼此的心灵之窗,共创人生的财富辉煌”,每有新客户上门谈生意,他都要用这句类似演讲词的话来拉近双方距离。
2011年,他携妻带女“转战”西安,“老婆家是湖北人,亲戚都在这边卖铝材,我们跟过来后盘了个店从头干起,去年销售利润也有20万元左右。”今年5月18日,俞日飞的又一家新店开张,“铝材利薄,一吨进价2万,毛利也就500到1000元,算上房租、经销商和业务员的人力成本,赚不到多少,今年行情也不好,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
俞日飞选择继续在西安发展事业,还有一个原因:他的女儿萌萌(化名)今年已到上小学的年龄。“不想再动了,得为孩子创造一个稳定的受教育环境”,俞日飞的妻子告诉记者,萌萌上幼儿园已经4年,并且一直在西安市妇女儿童中心学少儿民族舞,“虽然咱是外来务工人员,但不能混一天是一天,特别希望孩子有前途,能上学就给孩子挑最好的学校,哪怕自己在其他方面苦一些。”
为此,俞日飞瞅准了一家数一数二的市级重点小学,但是他和妻子都没有城市户籍,也没有在当地买房,“托了很多关系,送出去3万块钱,但现在还没给准信儿。”“报名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小学,倒不用花钱,也就交个书本费,但是那里教学条件不行,周围同学的环境对孩子成长可能也不好”,俞日飞的妻子向记者坦言。如何让孩子与同龄的“城里娃”坐在同一间教室里,成为这个夏天俞家最要紧的事情。我只算是“半个西安人”
杨小曼
38岁
西安某“放心早餐”经营者
总好像找不到根儿
与俞日飞相比,杨小曼则不必担心下一代的受教育问题。
清晨4点,东方渐白,杨小曼已和丈夫老周推着餐车,不避寒暑准时出现在西安市南二环路旁的“放心早餐”连锁定点销售处上。早上行人川流,“忙得跟打仗一样”,夫妇俩直到上午9点才消停下来,而老周还要赶在10点前去公司上班,杨小曼则收拾家伙、自己推着餐车回了家。
来自咸阳市泾阳县农村的杨小曼,职专毕业,20岁在兰州打工推销保健品时,与老周邂逅。“他是西安市里的,家里人都在工厂上班,后来厂子不景气,他待业在家,索性也出去打工,没想到就把我也‘拐’到西安了”,性格爽朗的杨小曼生活在这座城市已有18年,虽然户口仍在老家,但对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已了如指掌,“以前我在一些私企上班,现在承包了‘放心早餐’点儿,虽然辛苦,但一个月也能收入3000来块钱,在西安不算低,老周还在一家公司做电工,一个月两三千,够吃够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