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质监局昨天公布了地方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未来本市地铁换乘时间不宜超过3分钟。新标准还规定,列车运行最小间隔在2.5分钟内,地铁疏散撤离时间不得大于4分钟,新车站出口不再设轮椅升降机,而是用无障碍电梯代替。
运行
最小间隔在2.5分钟内
由于本市地铁通车线路逐年增加,客运量屡创新高,市质监局标准处联合相关部门针对本市轨道交通一些换乘站的问题、交通衔接问题、车站规模问题制定了新的标准。记者从市质监局了解到,新的地方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规定,轨道交通运行最小间隔将不超过2.5分钟。市质监局表示,列车间隔时间的长短反映了系统服务水平的高低,为了提高服务水平,行车间隔应尽量缩短。
【现状】
记者从地铁运营公司了解到,目前,1、2、10、5号等线路在早晚高峰时段基本是在2分30秒以内,但在平峰时段的发车间隔要大。郊区线路的平峰发车间隔在5分钟以上,随着整个路网的逐步完善,这些线路的发车间隔会逐步缩短。
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表示,目前,大部分的线路在建设中已经具备4分以内发车间隔的要求,但在实际的运营中,由于一些老的骨干线路客流压力大,早高峰时段从郊区新线路发车到市区,若间隔太密会造成客流在换乘站积压,所以在早晚高峰时段发车间隔不能太小。
载客
每平方米最多站5人
新标准规定,本市轨道交通车厢内每平方米最多站5人,本市以往地铁线路设计列车的载客量时,采用国标规定的车厢内有效空余地板面站立乘客6人/㎡标准,而实际运营中普遍出现了高峰时间列车车厢内拥挤不堪的现象。
为解决抵御客流风险。经质监局专家论证,新标准对国家标准的定员立席人员密度标准进行了调整,采用5人/㎡的标准。也就是说,未来本市轨道交通车厢拥挤度不宜超过5人每平方米。
【现状】
按照旧标准,车厢内定员标准是不超过6人/平米,但实际上,在早晚高峰时段很多线路车厢内拥挤不堪,此次调整标准后,相对靠近实际运载状况。但地铁运营方表示,若整条线路的客流压力不减,落实标准仍旧比较困难。
据了解,目前的线路基本都是B型车6辆编组,今后的新线将采用更宽更长的A型车或8辆编组的B型车,这样整条线路的运能也会大大提高,有效缓解车厢内的拥挤状况。
换乘
平均行走时间为3分钟
车站站厅、站台规模以及出入口通道、楼梯、自动扶梯、售检票口(机)等设施的能力应按该站超高峰设计客流量确定。
新标准还认定,换乘车站换乘路径的两端站台跨中区人流密度不应大于1.2人每平方米,各组换乘设施端部前的最大拥堵人数不应超过200人。同站台换乘的行走时间不应超过1分钟,节点换乘的平均行走时间不宜超过3分钟。而在拥堵车站内滞留人员如果一旦超过400人,则认定该站换乘能力差。
同时,站台上的疏散设施能力应满足乘客从站台撤离时间不大于4分钟,即高峰时段该站台上的候车乘客和进站列车所载乘客通过楼扶梯、疏散通道等安全出口的时间不得超过4分钟,这是考核站台上所有安全出口通行设施能力的规定。
【现状】
记者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了解到,近两年,新开线路在换乘时间上基本控制在3分钟以内,但像东直门、国贸、望京西等车站依旧问题较大,目前已开始进行专题研究,改造初步方案还在制定中。
相关负责人表示,部分站换乘时间长是运营方人为设置的围栏,拉长换乘距离是为了缓解换乘压力,所以解决换乘问题不仅是改造车站本身能解决的,还得从综合治理的角度考虑。比如继续加密轨道交通规划网络,分流既有线路的客流压力,同时,提高线路运能,研究优化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服务水平。
新车站
出入口不用轮椅升降机
新标准规定,新建车站站台至站厅、站厅至地面不得采用轮椅升降机,应设无障碍电梯。这些电梯位于快速路和主次干路上的车站及换乘站出入口,应至少在2个主客流方向设无障碍电梯。同时,新建线路的每列车均应设置无障碍车厢。
据了解,北京奥运会前修建的车站,由于条件所限,在出入口楼梯靠墙一侧设置了轮椅升降机。使用不便,并侵占楼梯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