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两会”上,每年都有多位政协委员提及“厕所问题”,希望政府把改善厕所条件摆上工作日程。云南省新农村建设发展促进会副会长王国顺说,一方面是厕所少,另一方面是对公厕实行收费制度,最基本的公益设施变成了获利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既暴露了城市公厕资源短缺的现实,又加剧了如厕难。
云南财经大学企业发展研究所副主任范开勇认为,城市如厕难绝不是小问题。吃喝拉撒睡,都是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如果无视这些最基本的需求,或者长期应付了事,盯着高楼大厦、“形象工程”搞建设,不能不说是城市建设中一个不小的疏漏。
支招 在陌生的城市如何找厕所?
人有三急。在一个陌生的大城市,内急时该如何应对呢?网友列出了找厕所几大“绝招”。
首先,看四周有没有麦当劳或肯德基等洋快餐店的身影,如果有,直接进去解决问题就得了。如果找不到,那可以张望一下有没有公共厕所,手上有智能手机的,大可利用地图或导航功能搜索厕所,周边公厕分布一目了然,还有详细的路线指示。接下来,还有几大目标可利用:
第一,饭馆。按常理,管吃的地方必定管拉。
第二,超市。凡是大点的超市一般都有厕所,具体方位可咨询导购小姐。
第三,医院。厕所应该是医院标配,直接进去问医生、病人或导医台。
第四,酒店。带有餐厅的酒店绝对有厕所,昂首挺胸走进去,在服务台前向小姐佯装问路:“小姐,电梯/餐厅在哪?”然后从容不迫地找厕所去。
现实困境
困境一 受限技术和经费 移动公厕“夭折”
1999年昆明世博会以后,昆明开始在人流较多却又无法建盖公厕的城市中心地段,采用一些生态式的移动公厕。这种用细菌来分解粪便,直至让粪便变为可排放水的方式曾在昆明引起一阵轰动。但如今在昆明,这样的环保公厕早已难觅踪迹。
五华区环卫处工作人员介绍,在尝试了3年生态移动公厕后,该区公厕就不再“生态”,改回传统的粪便收集方式。而盘龙区在尝试了不到1年后也放弃了。
据了解,用细菌分解粪便的技术其实不够成熟。这种生物菌种每100克价值2000-3000元,而且每两三个月就需要换一次。一旦生物菌种失效后,厕所中的味道会比普通厕所的更难闻。
同时,细菌分解粪便的处理方式不适用于人流较密集的地区,一旦上厕所的人过多,超过了生物菌种分解粪便的速度,不仅无法实现生态处理,反而会致死生物菌。其与昆明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导致生态式移动公厕很快不再生态。
困境二 24小时免费公厕成本高管理难
2007年,昆明市尝试将10座公厕全天24小时免费开放,但实际操作中也是问题多多。
“公厕以前从早上6点半开到晚上11点半,一般到10点以后就很少有人来上厕所了,只是偶尔会来几个出租车司机。”江岸小区负责守公厕的刘女士说,夜里开着公厕不仅电费高,而且很不安全。
记者走访发现,公厕值守人员大都不赞成24小时开放,原因是半夜人少、晚上守厕不安全、清洁负担会加重。
“半夜几名男女进公厕后不想出来了,一些乞讨人员晚上也跑来住在公厕里,还有一些喝醉酒的人也很令人头疼……”城管局相关人士称,每天晚上,拾荒者用公厕里的自来水梳洗,造成公厕用水量增加。环卫处工作人员算了一笔账,假如一间公厕每天用水13吨、用电35度,水费电费合计接近100元,再加上清洁工人的工资和设施维护费,免费公厕一年至少需要花费40000元。
同时,公厕保洁量和管理人员的压力、强度也随开放时间增大。于是一段时间之后,免费公厕也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数据 300米
国家住建部在《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中明确要求。
公共厕所的相间距离或服务范围是:主要繁华街道公厕之间的距离为300至500米;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公厕之间的距离要小于300米;一般街道公厕距离为750至1000米。
居民区的公厕服务范围是:未改造的老居民区为100至150米;新建居民区为300至500米。
2500次
据2001年成立的世界厕所组织(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提供的数字,每个人每天大约上厕所6至8次,一年总共约2500次,人的一生大约有2年时间耗费在厕所里。如厕是每个人生命中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