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欧阳孔丽正在送粥给环卫工人
志愿者在派粥时,路过的市民怀疑地看粥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沈婷婷 实习生 丁亚莉
公益
聚焦
7月5日开始,每天早上8时,在人来人往的深圳华强路地铁站出入口附近,一群志愿者会准备好两大桶粥在那免费发放。不少市民一开始不敢接受志愿者递上来的免费粥,也有市民对这些派粥的人不能理解,称他们在“作秀”。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解到,这群志愿者来自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仁爱心栈华强栈。
“派粥”是中国古代在发生饥荒时常见的慈善方式,如今志愿者们在改革开放特区、繁华大都市深圳派粥,他们称,派粥对象不是吃不起饭的穷人,而是匆忙的都市人。
都市人:
面对免费粥,犹豫怀疑
每天早上8时,两大桶刚熬出来的粥从华强北的一家酒楼中被抬出来,派粥的志愿者有的站在酒楼门口,有的站在华强路地铁站出入口以及华强路公交站台,这三处人流量较多。
志愿者们会穿戴统一的义工服,扎好围裙,戴好帽子、手套和口罩,在派粥时,他们被要求面带微笑,双手握着纸杯,鞠躬30度把粥奉给行人,并要祝福行人:“拥有一天的好心情!”晶莹剔透的白粥当中加了一些绿豆,两大桶粥一共可以装200多杯。
羊城晚报记者采访得知,这是一家公益组织的派粥活动。这个“仁爱心栈”奉送爱心粥项目,意在倡导身边慈善,关怀都市忙人。深圳华强路的心栈是全国第五个“仁爱心栈”,目前参与志愿者有100多人,节假无休、风雨无阻地为路人奉送爱心粥。目前全国共开设了五家心栈,北京有三家,四川雅安芦山有一家,还有就是深圳华强路这一家。
他们目前与正规餐厅合作,熬粥的场地是在有3C卫生认证的厨房内完成的,熬粥的师傅也是该餐厅的员工。负责熬粥的志愿者绍振伟说,他每天早上5点半就要到厨房熬粥。
华强北虽然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但记者看到,在派粥的过程中,愿意接受粥的“都市忙人”却很少。多是老人家和附近的环卫工人愿意接受粥,而志愿者们偶尔也会把粥派给路旁的行乞者。
许多人在被派粥时,心中有犹豫、怀疑。“不敢吃啊,就像陌生人端杯茶来谁敢喝啊?”匆匆上班的杨女士说。
志愿者:
雨天人在伞外,粥在伞内
虽然派粥并不被多数白领所接受,但志愿者们并不悲观。其中一名志愿者告诉记者,随着他们在华强北派粥日子的不断增长,不少人已经开始慢慢接受了。
“只要是真心的,总会有人会被感动的。”志愿者何阿姨说。
为爱心活动提供熬粥厨房的酒楼董事长邓元才也是志愿者之一,从早上6点开始熬粥,8点派送,作为老板,他自己也会亲力亲为。邓元才告诉记者,7月的深圳比较多雨,遇上下雨天,志愿者都是首先保护手中的粥,宁愿自己在伞外,也不会让雨把粥淋湿。
年龄最小的志愿者只有4岁,叫黄阁顶。4岁的小阁顶以前在家中总是说:“妈妈,我想吃饭!”可参加送粥活动后的他,回到家中总是会对妈妈说:“妈妈,请喝杯爱心粥!”在妈妈做好饭时,他会面带笑容地说:“妈妈,祝你一天好心情。”
公益组织:
深圳人不缺粥,却缺关心
古代的行善方式放在如今的深圳,似乎有些怪异。志愿者们若不主动上前派粥,一天200杯粥是派不出去的。在特区深圳,人人都不缺一碗粥喝。
这样的爱心活动不免会遭人诟病:如果真的想帮助没钱吃饭的穷人,为何不把派粥点放在更偏僻更穷困的地方?为何要选在商业气息浓厚的华强北?
北京仁爱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的王璐说:深圳没有人缺少一份粥,少的却是一份关心。
她认为,深圳是个年轻的城市,大家都是从外地来到深圳打拼,谁都不关心谁,也许很多人连早饭都赶不上吃,如果有陌生人一大早提醒你注意身体健康,送上一句问候的话,一天的心情都会很好。
志愿者陈晓霞说,在深圳这样的移民城市,人情比较冷漠,大家从来都是自扫门前雪的,她曾担心一碗粥也派不出去。但是后来的实际情况比自己想象中好,现在派粥的速度越来越快了。
中国留学生爱心助学基金创始人罗海岳也是其中的一名志愿者,每周他都会去派粥1至2次。“在派粥过程中,有些人会表现得很冷漠,这些冷漠在生活中也会碰到,往往会引起我们的消极情绪,这些其实都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只在乎对方有没有因为这碗粥感受到美好和爱心。”罗说。
深圳知名的心理专家张小梨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的社会缺乏安全感,所以大家才会去怀疑派粥活动。在有着浓烈商业气氛的深圳华强北商圈,市民很难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下会有“温暖爱心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