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照顾98岁瘫痪母亲 每3小时为其换尿片(图)
时间:2013-02-05
作者:
来源:

刘婆婆给母亲喂饭

  刘婆婆给母亲喂饭

  早晨8点40分,建设路54号一栋老居民楼里,刘景惠婆婆家。

  75岁的她耷拉着肩膀,站在厨房里啃着馒头。旁边的电饭煲咕噜噜地响,里面热着一碗牛奶和一块蛋糕,这是98岁母亲的早餐。馒头才吃了三分之一,里屋母亲发出声响。“她要吃饭了。”刘婆婆赶紧把馒头放在碗里,揭开电饭煲盖子。

  “妈,睁开眼睛,吃饭饭了。”刘婆婆像哄小孩一样轻轻地拍着母亲的脸。她说,老年人就这样,前一秒钟还醒着的,后一秒钟就睡了。老人醒了,躺着,张开嘴。一小块蛋糕送进嘴里,老人砸吧着。

  “好不好吃,妈?”

  “嗯,还将就。”老母亲嘟哝着。如果好吃,老母亲会说“好吃”,要是不想吃了,她会说“将就”。她心疼自己的女儿,就是不得说“不好吃”。有了老人的“将就”,刘婆婆知道蛋糕应该停几天了。

  喂完早饭,为老人清理了下巴,刘婆婆回到厨房,拿起刚才还没吃完的馒头……

  一个孝顺的女儿

  “两三个小时就换一次纸尿裤”

  老母亲张婆婆,已经98岁,身体一直不错。上世纪80年代初,她就和女儿刘景惠住在一起。1992年刘婆婆退休后,就承担起了照顾老母亲的重任。去年3月在龙泉乡下亲戚家暂住时,老母亲突发脑溢血,随后就一直瘫痪在床,并伴有脑血栓和冠心病。去年11月,刘婆婆带着母亲回到了位于建设路54号的家中。

  刘婆婆没有儿女,姐姐2003年过世,有个侄儿却不在成都,基本上每周来替换姨妈照顾外婆一两天。刘婆婆患有面瘫,常年照顾老母亲,擦洗、翻身、喂饭,都要弯腰低头,颈椎时常会钻心地疼。更严重时,她会毫无征兆地突然晕倒。照料母亲逐渐有心无力,刘婆婆花2000元请了一名护工,而她的退休金,每月也就2000多元。

  老母亲大小便不能自理,而且没有规律。每天早晨起床,刘婆婆第一件事就是为老母亲换纸尿裤、清洗身子。“多的时候,两三个小时就要换一次纸尿裤。”

  老母亲、刘婆婆和护工住在一个房间。老母亲的床特意被安在中间,刘婆婆说,这是怕万一有啥响动,她和护工可以一人管一边。医生说,卧床的病人最怕褥疮,最好床面要能透气,刘婆婆就用积攒下来的900多元,为母亲买了一个有凸起支撑的气垫床。她想到老人随时都可能需要急救,又花了2500元买了个呼吸机。

  为母亲,刘婆婆很舍得,但对自己,总是很苛刻。每隔一段时间,她会步行三四十分钟到曹家巷,就为买每斤便宜两三毛的菜。刘婆婆说,以自己的收入和积蓄,还是能够支撑的,主要是精神压力大。

  不过,经常去看张婆婆的肖俊说,刘婆婆性格很要强,能不要社区、邻居帮忙的,就尽量不要,其实已经快扛不住了。刘婆婆退休后,曾在几个单位做过兼职,肖俊就是她在成都电大当代课老师时的学生。“就是她兼职最多的时候,一个月也才1000多点的收入。”肖俊说。

  一对温情的母女

  “她说我是美女,我说她是老美女”

  中午,冬日的暖阳透过斑驳的窗户照了进来,晒在老母亲脸上,很安详。

  这个空当,刘婆婆才有时间去洗自己的衣服。晾衣服的时候,经过老母亲床边,听到她喊了一句“哎哟,腰杆”。刘婆婆立马走到床前,为母亲按摩揉捏。

  “舒服点没有,妈?”

  “嗯。”老母亲睁开了眼睛又闭上,很满足的样子。刘婆婆轻轻拨弄着母亲的脸,为她揭掉快掉落的老皮。“你看你,皮肤还越来越好了,成了老美女了!”刘婆婆说。

  “啥子老美女哦,我幺女才是老美女。”老母亲口中的“幺女”,就是刘婆婆。“她说我是美女,我就说她是老美女。”母女俩经常开这样的玩笑。刘婆婆说,这样会让她心里好受许多。刘婆婆的身体早已不及从前。面瘫和颈椎病,让她甚至无法独自扶起母亲。虽然爱好的刘婆婆总是把衣服穿得整整齐齐,头发也梳得整整齐齐,但肩膀已微微前倾。毕竟,她也已是75岁的古稀老人了。

  清醒的时候,老人会对来看她的人说,“她(刘婆婆)太孝顺了,我的孝顺女儿照顾我,我一天一会儿又饿了,一会儿又屙了,屙了又臭,要洗要涮,她都自己去揽到做。”每当这个时候,刘婆婆都会打断她:“妈,你又在说胡话了!”还会歉意地对身边的人说,她老糊涂了。

  但是,当老母亲不清醒时真正说胡话的时候,刘婆婆却把她的话“当真”了。有一次,老母亲闭着眼突然对刘婆婆说:“幺女啊,你上来跟我一起睡嘛”,刘婆婆却认真地对老母亲说,“妈,你的床那么小,一个人都占完了,我咋睡嘛。”其实,刘婆婆心里清楚,母亲一定是把自己当成小时候的“乖乖”了。

  女儿不愿意让母亲担心。去年8月,刘婆婆腿摔骨折,每天拄着拐杖,但走近老母亲时,总装出轻松的样子。直到痊愈了,才给老母亲提起,结果被责怪了好几天。后来,老母亲的念叨多了,不管糊涂的时候还是清醒的时候:“多加衣服啊,不要冷凉到了啊”、“你累了,就歇一下嘛。”

  一个温暖的社会

  记下每一笔爱心 满满两三页

  社区、街道、街坊邻居和原来的老同事、老朋友,都知道她是“孝心婆婆”,向他们家伸出了援手,但刘婆婆却总是在努力地拒绝着。因为老母亲一直对要求她:不要给大家添麻烦。她说,她听进了妈妈的话。

  逢年过节,她所在的新兴社区干部都会给她送来米、油等东西。春节前,燃气公司来检查燃气管道时,发现她家里还在用几十年前的炉灶,就提出说给她换一台新的,她说,这台燃气灶跟了她几十年了,舍不得。

  更多的人是直接给刘婆婆钱,有她原来的同事和朋友,也有陌生人。一位单位原来的老领导,非要送1万块钱给老母亲,被刘婆婆拒绝了。“要给刘婆婆捐款,简直要斗智斗勇,比登山都难。”赖小姐是金牛区一家公司职员,听说了刘婆婆的事迹,便专程开着车来到刘婆婆家里。临走的时候,往张婆婆的枕头下偷偷塞了1000元。出门不久,赖小姐给婆婆打了电话。听说塞了钱,刘婆婆有些“怒不可遏”:“我反正晓得你的单位,我就走过来给你。”赖小姐说:“我既然要给你,肯定就不会要回来了!”最终,刘婆婆收下了这1000块钱,一是因为她确实没有精力找上门,更重要的是,赖小姐的一句话:“好了,你和婆婆保重身体,不要浪费电话费了。”刘婆婆觉得,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我还能咋样呢?再三推辞,实在推辞不过,她就把每一笔钱都详细地记了下来,已经记了满满的两三页。刘婆婆说,这不是捐,这算是借他们的钱,总有一天是要还回去的。“直接退回去,他们是不会要的,逢年过节以老母亲的名义给他们封红包,总不会拒绝吧。”

  不过,为了母亲,有一样东西她是全部收下的。社区医院为母亲建立了健康档案,有专门的社区医生上门照看,成华区有关部门也正在为老母亲办理“家庭病房”手续,这样即使在家里“住院”,也能有一部分报销。社区医生刘定兰已经成了两位婆婆的朋友。刘定兰告诉记者,社区已为张婆婆办了医疗卡,定期会上门为她体检,而且留有电话,随时都掌握着老人家的病情。

  窗外已经能看到有花儿盛开,刘婆婆最担心的冬天快过去了。刘婆婆说,同事、朋友都劝她把老母亲送到敬老院,但在社区有朋友、有社区医生,都是熟人,她更放心。有时候她也会问自己:这样做是为了什么,但每次她又会很快地回答自己:“她是我妈,她还留恋现在的生活,不求她能活多长久,只希望在世的每一天都幸福。”(成都商报 记者 肖刚摄影 记者 陶轲)

【责任编辑:newsman】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