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安徽太和30多户居民交不起安装费喝不上自来水]
北一巷居民使用的简易汲水集水设备。本报记者 叶琦摄
开栏的话
现在有一个说法:我们的制度供应偏少,跟不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其实从政策供应的角度讲,各种纸面上的制度规定已经覆盖了公共生活的大部分领域。而在细节上坐实各种原则的“可执行文件”却时有缺位。
衡量公共服务是否到位,有必要从管理者的“供应”视角转向公共需求的“满足”视角。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大方向,相应的“十二五”规划框定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大致范围。下一步要着力解决的,是公共政策如何对接公众需求,重要的是给公众知情权、发言权、监督权,在良性互动中逐步形成稳定而有活力的公共服务体系。
即日起,本版推出《微需求·助力公共服务提升》栏目,关注公共服务中的“最后一公里”。
首期聚焦:安徽太和县30多户城中村居民,当初因为支付不起安装费没能统一装上自来水,而随着时间推移,平摊到每户的安装费用比当初更高。三四千块钱的安装费,不仅难倒了这些贫困户,也难倒了自来水公司和当地政府。按现有规定,主管道外的安装费用由申请人承担,除了财政承担能力有限,政策的公平也需要考虑……
【显微镜】
居民:井水水质差,没钱安装自来水
几经打听,记者找到了位于太和县城关镇镜湖东路路北的北一巷,小巷不宽,4米左右的巷子两旁是独门独院的民宅,新旧不一,有的地方已经盖起了两三层的楼房。在这条150多米长的小巷里,30多户居民却一直没能喝上自来水,平时喝的用的都是用水泵抽上来的井水,对此小巷里的很多居民怨声载道。
75岁的退休老人王大爷在北一巷住了20多年,这些年来一直饮用自家水泵抽上来的水,平日就到路边的大众浴池洗澡。他告诉记者,小巷里的居民家家户户都打了井,有10米深的,也有30米深的,“有人去自来水公司问过,如果要接自来水管每户都要掏4000多块钱,住在这里的大都是一些生活条件不好的农民,包括我在内的一些家庭一时拿不出这个钱。而打口井只要一两百块钱,所以很多人也就将就了。”
在北一巷另一头的于大叔家里,一说饮用的地下水,他眉头紧锁:“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浑不说,碱性过重实在让人头疼,每次轧上来的水都要烧上一两遍再放着沉淀半天,才敢饮用,平时做饭喝水非常费事,让小孩子喝也不放心。大家都想接上自来水,但是接水管费用太高,大家意见不统一就一直拖着,我们打算住一段时间就不住了。”
镜湖路社区书记郭萍介绍,社区办公楼也没安装自来水管,每天要拿着水壶到前面的修车店打水喝,“镜湖东路北一巷一带属于太和县城的城乡结合部,北一巷这么长时间没通自来水管主要是由于安装费用太高,巷子里住的都是原来一个生产队的农民,经济条件不好,很多都是贫困户。”
在离主城区更远的刘元社区,社区洪书记告诉记者,现在社区里的居民很多都是农民,现在住的还是老房子或是简易的小平房,大部分都还没能喝上自来水。
【调查】
自来水公司:企业是按规定收费
住建局:类似的城中村还有很多
随后,记者又来到了太和县自来水公司。“北一巷每年都会有人来公司申请修水管,我们也多次去进行现场勘查并做出预算,但每次都由于居民们意见不统一而不了了之,巷子缺少一个意见领袖。” 预算科的张虎告诉记者,“作为公共基础设施,自来水公司会把供水管道铺到主干道上,从主干道往居民家里接水管需要居民自己出钱,安装内容主要包括土方工程、砌筑工程、管道安装工程等部分。北一巷的居民之所以要花上三四千块钱,主要是由于居民们没能借镜湖东路修建之时进行管道安装,如今安装需要对入巷的水泥通道进行破路,这部分的土方工程费用占了将近八九成。”
“城区的小区和单位一般在建楼或是道路改造时就完成供水管道的修建。建楼或是修路后申请安装供水管道的情况多集中于城乡结合部。我们也考虑过这些地方居民生活条件的艰苦,但是自来水公司是一家企业,不是慈善机构,需维持日常的经营,对于居民申请修建供水管道的预算和取费标准,我们严格按照《安徽省市政工程消耗量定额综合单价表》及《安徽省市政工程消耗量定额》、《安徽省建设工程消耗量定额》来算。”对于北一巷居民的用水问题张虎也无奈。
自来水公司在镜湖东路上铺设了供水主管道,但是近在咫尺的小巷居民却享受不到清澈的自来水,当地政府有没有尽责?
太和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建设科科长王西华表示,镜湖东路是在2008到2009年之间陆续完成修建的,像北一巷这样的城中村还有很多。如今政府财政实力有限,只能出资完成自来水管的主干道修缮工作,目前尚不能承担拨款进行从主干道到居民家中自来水管的工程建设。
在2009年施行的《安徽省城镇供水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中记者也找到了相应的规定:用户接装自来水,进行接水施工,所需材料费、人工费由用户承担。接水工程需要破路或处理地下管线、建筑物等设施的,所需费用由用户承担。
进了城、修了路、上了楼的农民,因为交不起供水管道安装费喝不上自来水,听起来让人心酸。安徽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范和生说:“政府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应该对财力、公共服务能力、人口吸纳能力等进行综合考量。如果只靠农民自掏腰包来适应城镇化,只会加大他们的负担并激化矛盾。”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教授丁先存认为,“政府应该做好事,干实事。好事要做实,实事要做好,处理考虑好具体的细节问题。以自来水管为例,作为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政府有义务结合自身财政能力在布网过程中规划清楚。目前政府财力有限,提供的公共产品也是有限度的。”
不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发布了《要求加强城镇供水设施改造建设和运行管理》的通知,除了要求加大地方资金的投入,还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城乡统筹区域的供水项目,可以结合受益的农村人口,争取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补助资金。
丁先存说:“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越来越快,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政府补偿企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
【观察者说】
不可坐视“马太效应”
叶琦
水电气暖等生活必需品的供给,最重要的考虑是服务的普适性,尤其要注意服务门槛不要高过困难群体的承受能力,否则就要考虑相应的补贴政策。
太和县这30多户居民喝不上干净水,有居民自身的原因,本身经济实力不足又错过了价格较低的时机。从最低责任看,自来水公司已经按规定把自来水管主干道铺到了家门口,作为独立核算的企业,其实没有义务再提供特殊服务。当地政府实在财力有限,又顾虑别处城中村居民有意见,乍一听也不无道理。
但是,当地水质不好,大家都心知肚明,无论是什么原因,长期坐视基本公共服务出现盲区是不合适的。更何况,政府出于减缓财政压力设置的服务门槛,恰恰把购买能力最弱、最需要帮助的一部分人挡在门外。公共服务领域出现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的“马太效应”,显然有悖基本的公共精神。当地政府应该把能用的政策手段都尝试一下,直到问题解决为止,而不是因有理由就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