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毕业生回乡做了5年送气工 自称无愧于校训(图)
时间:2012-07-23
作者:董雄波
来源:未知

  长江商报消息 记者 刘飞超 文/图

  “武大录取通知书,就像一张船票,我上船了,看到了沿途的风景,靠岸了,我就下来了。”

  ——易开发。

  26岁的易开发,2003年曾以大冶一中文科状元的身份成为北京大学的落榜生,被迫调剂到武汉大学编辑出版专业,2007年后曾铁心留在繁华大都会上海,立志像姐姐那样在上海扎根并定居下来。哪怕只有月薪1000元,他仍觉得还不错。

  可是,家里接连出了几次意外,他突然回到家乡大冶市保安镇,“郁闷”地做起送气工。5年过去,他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坦陈当年为何做出这样饱受家乡人嘲笑的决定,透露未来定居武汉的梦想。

  还乡记

  “送气员证”随身带

  大冶市保安镇,和中国绝大多数乡镇一样,不大,集镇从一端走到另一端,也用不了多久。

  19日,天气炎热,位于镇中的一栋5层小楼,这是易家的房子。在3楼,电扇呼呼地吹,易开发一家刚刚吃过午饭。

  小楼的一层是一间不大的商铺,卖的是厨具和其他相关的商品,门口挂着大大的招牌——灌气。5层小楼、家里做点小生意,在这条街,这样的家庭再平常不过。因为有了易开发的存在,易家与其他人家有了不同。

  走出这条小街,他用了17年,但再次回到这里,却只是4年之后。

  略显发福的身材,纯色的T恤、沙滩裤、拖鞋,上面粘上了点点油污,黝黑的脸、长满老茧的手,只有鼻梁上的那一副近视眼镜,还能说明易开发曾经是个读书人。在镇上,他是学历最高的人——武汉大学双学士学位获得者。

  因为工作的需要,即便在家里,他的身上也随时背着一个斜跨的帆布包。记者到访时,他很坦然地拿出一本蓝色封皮的小证,内页上三个红色的大字“送气员”。

  “非典”让他错过北大

  在易开发26年的人生经历中,两个年份他记得最清楚,2003年和2007年。

  前者,是他高考的那年,非典肆虐;后者,是他大学毕业季,也是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年。

  人生的关键时刻,与天灾人祸的巧合,他时常感叹天意弄人。

  2003年的高考,没有任何意外,他以597分的成绩,成为省重点大冶一中的文科状元。一直以来,他的目标也只有北京大学。对于自己的成绩,他也有足够的自信,填报志愿时,他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京大学。因为这个成绩,在平常年份足以进入国内最一流的大学。

  但非典来袭,令他万万没料到,北京大学当年在湖北的招生计划减少,他意外落榜了。好在,武汉大学作为他的第二志愿接受了他,只是,他没能进入自己喜欢的金融专业,而是被调剂到了编辑出版专业。

  月薪2500在上海

  2007年,大学毕业,易开发几近固执地选择去上海,并立志要在上海定居。

  武大的编辑出版专业,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一,因此,该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都会有相关的企业到学校来要人。因为坚持选择在上海,易开发也错过了就业的最好时机。

  “我握着武大的双学位,坚信自己在上海能找到不错的工作。”易开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薪水是2500元以上。恰好,有上海的出版企业,给了他一个实习的机会,如果顺利,留下来的机会很大。然而,一个月的实习期结束后,对方却告诉他,没有招人的计划。

  即便如此,他依旧相信人才市场会有大把机会。当时,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已显现,他这样刚毕业的大学生,企业开出的薪水都只有1000多元。后来,他放弃专业,凭英语优势,找到一家规模不大的外贸公司,“对方开的薪水还不错,有2500元。”

  不过,没过多久,易开发发现,公司的人越来越少,成天也无事可干,他最终也选择了离开。“后来听说,我走了之后,这家公司也关门了。”

  在外挣再多也是打工

  易洪文,易开发的父亲,才50多岁,头发已经全白。他7岁时,从保安镇的农村外出谋生,断断续续读了两年小学,用大半辈子,攒下这栋位于镇上的5层小楼。

  祝碧林,易开发的母亲,也只读过两年小学。她一直认为,儿子回乡做事没什么不妥, “我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读再多的书,我也是想他回来的,在外面挣再多钱,也是给人打工,哪有给自己做事自在。”抱着6个月大的胖孙子,祝碧林脸上的喜悦无法掩饰,“儿孙满堂才是人间天伦。”

  都只读过两年小学的夫妇俩,却培养出了两个大学高材生。易开发的姐姐长他3岁,吉林大学毕业,最终在上海定居。原本大学毕业之后,易开发也是铁了心留在上海的,最终让他回乡的原因,除了工作的不顺心,也与父亲的两次意外不无关系。

  父亲接连出了意外

  2007年,易开发刚毕业到上海谋生,父亲出了一次车祸,腿被车轧骨折了。家里的小生意无人打理。

  此前,他去过一趟上海,看到了儿子落魄的样子。“住在地下室,人又黑又瘦,几乎不成人形。”这次事故,让易洪文第一次感觉家里人手不够。“请一个人,每个月至少要2000块钱,人家还不见得对我忠心。儿子在外面一个月才挣千把块钱,跟我们镇上清洁工收入差不多,每个月还要家里给生活费,还不如回来帮我算了。”

  易洪文算了一笔账,儿子回来帮忙,请人的2000元钱省了,也不用再给他生活费了,这是一笔只赚不亏的买卖。可是易开发需要思考的显然不仅仅是钱的事。

  还来不及考虑痛苦,一场变故再次突如其来。2008年,父亲驾驶三轮车出了意外,将别人撞成了重伤,赔偿了将近20万元。这次事故,掏空了易家的家底,还背负了不少外债。易开发再也出不去了,他得留在家里挣钱还债。

  声音

  家乡人

  “你是读书读苕了吧”

  一旦回到那个方寸之地,恐怕就再难出来,大学生的身份是易开发不得不迈过的心理障碍。

  回家的头半个月,易开发将自己锁在楼上,不愿出门见人。他有了人生中第一次饮酒,“白酒加啤酒”,只是想醉,借酒浇愁。他甚至一度抑郁,父母没有办法,送他到上海的姐姐家去休养了一段时间,然后自己又回来了。

  其实,送煤气的工作,在他回老家之前,父亲已经开始做了,只是做得不大。他劝父亲,把其他的生意都停掉,专心把灌气的生意做好。

  大学生做起了送气工,消息很快在小镇传开,易开发也一度成为了当地人读书无用论的“代言人”。彼时,大学生的头衔,成为了压在他头顶的一块巨石。当面的和背后的各种闲言碎语,很快就能传到他的耳朵里。

  有时,给人送气时,顾客砍价,因为没有利润,易开发坚持不让,各种嘲讽的话就出来了,“你是读书读苕了吧。”

  易开发

  “大学知识并不是没用”

  保安镇有两家送气点,相隔不远。另外一家比易家做得更早。尽管起步晚,但易开发通过自己的努力,包揽了小镇9成的餐馆供气业务。“我现在是个商人。”易开发几次强调自己目前的身份。他的生意,就是从镇上收集来别人用完的煤气罐,运到指定的灌气点灌满之后,再一一送到用户家中,赚中间几块钱的差价。

  大学的学习,让他有常人没有的服务和营销意识。“竞争对手朝九晚五,我24小时随叫随到。”闲时,他会印一些小广告,发到一些居民楼,扩大知名度。每年过年时,他还会花几千元钱买挂历,送给老客户。 “尽管我只是个送气工,但大学知识并不是没用。”

  从前的易开发内向,回乡送煤气这几年,他的变化很大,面对记者,他能侃侃而谈。“这是我这几年最大的收获之一。”这些年,让他意外发现,自己原来还有商人的潜质。

  独白

  无愧于武大校训

  大学之前,易开发没玩过电脑,不会上网,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但只会读书往往不被同学待见。“我从前是个书呆子, 孤独的第一名,除了读书,几乎什么都不会。”

  进入到大学,他才知道有太多知识要学习。除了专业课,他还选修WTO学院的法学专业的双学位。“我的专业课和双学位课程的成绩都不错,还拿到了奖学金。”

  在一位同学看来,易开发的大学生活,除了学习之外,很少关注其他,显得有些另类。

  易开发承认,自己与同学的关系比较疏离。他为数不多的关系好的同学,是在选修课上认识的爱学习的学生。

  大学四年,他没出去喝过一次酒,也没有谈过一场恋爱,他很能克制自己,“有过暗恋,但很快就打消了想法。”他说,因为长得不帅,又来自农村,内心的自卑感与生俱来。

  回家乡后,有一次,他给一个初中老师家里送气,老师竟然已不记得他了,这让他这个曾经的校园风云人物感到失落。“那些所谓的荣誉都是过眼云烟,大学生的身份也是一样。”

  易开发会读书,家里成摞的荣誉证书和奖牌说明了一切。尽管很多已过去十多年,纸张都已经泛黄,但上面没有一丝灰尘,显然是精心收藏过的。

  “读了十几年的书,剩下的就只有这些东西了。”这些大红的荣誉证书,也让过去的他一度快乐过,但现在这些都是浮云。

  这几年间,他偶尔到上海去看姐姐,也会抽空到招聘会去看看,仍没有太好的机会。“我不是出去一定找不到工作,只是暂时不想。”年收入5万以上,足以在小镇过上安稳的生活。

  安逸的生活,并没让他沉沦。他白天送煤气,晚上学网络编程技术,还关注国内外大事,用更多的时间思考自己的未来。

  2010年,他贷款在武汉买了一套房子。他说,自己终究不属于这个小镇,30岁前一定会离开,到武汉去开一间IT公司。

  “我现在的工作,无愧于武大的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他自豪地说。

  楼下的汽车喇叭响起,又一车煤气送到了,钢瓶撞击的声音,将他叫回到现实。

【责任编辑:董雄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