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一民间艺术家用体内420粒结石“写成”牌匾
时间:2012-07-05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郭世龙和他用胆结石制作成的牌匾。记者 胡伟鸣 实习生 熊罡 摄

  专家提示防结石诀窍:

  必过早、多喝水、少油腻

  记者 武叶 伍伟 通讯员 郑宇  实习生 何佳蓓 青山一位居民将从自己体内取出来的胆结石,亲手制作雕刻了一幅“结石牌匾”——中间大大的“结石”两字,完全是用自己胆囊内的420粒结石一粒粒粘上去的。昨日,72岁的郭世龙老人告诉记者,这420粒结石凝结了自己13年的苦痛,他要用这副特殊的牌匾,感激为他解除病痛的医护人员。

  “犟爹爹”拒做“无胆人”

  郭世龙老人住在青山钢花新村。早在1999年,他就在体检中查出泥沙型胆囊结石,当时不痛不痒,也就没当回事。2001年,老人出现腹部剧痛,做B超发现胆囊内已结石密布。消炎后,医生找到他,问愿不愿意切胆。老人坚决摇摇头:“不切”。次年,郭世龙腹痛难忍二度入院。医生仍建议取胆,再次遭到老人和家属的拒绝。

  原来,郭世龙的老伴早几年因结石病切除了盲肠,术后感觉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老伴和儿子觉得,爹爹年纪大了,开膛破肚吃不消,况且人体每个器官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切除总有影响。

  此后十多年,老人一直带石生活。体内结石时不时“淘气”一下,疼上一阵也就过去了,多数时间能够相安无事。直到今年5月,郭世龙感觉腹痛发作得勤了,一连多天茶饭不思、疼的睡不着觉,老人只好四处求医问药,寻求保胆良方。

  6月11日,郭世龙到武汉京都医院、京都结石病研究院就医,跟医生表达了自己的意愿。肝胆外科主任沈章义检查发现,老人虽然胆囊长满了结石,但功能完好。他坦诚地告诉郭世龙,可以尽量保胆,但手术难度大,不得已情况下仍需切胆。13年来,郭世龙已饱受病痛折磨,他想了想,终于同意手术。

  老人要求把结石留作纪念

  6月13日上午进手术室前,郭世龙突然拉着沈章义的手说,等结石取出来,能不能“还”给我作纪念。沈章义以为老人只是随便说说,并没太当回事,但还是遵照他的意愿,术后,将取出的一小堆结石清洗后完好收入袋中,交给了郭老的儿子。

  从上午9点多到10点,微创取石手术进行了40多分钟。通过在胆囊打个小孔,借助胆道镜,沈章义把胆囊内结石看得清清楚楚,并顺利地全部取出大小不等的结石约420多粒,大的如豌豆,小的如泥沙。临近11点,郭世龙从麻醉中清醒过来,虽然伤口隐隐作痛,但他顿时感觉身体轻便了许多。

  术后第二天,老先生能下床走路,当时就非常高兴,说要亲手做件礼物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18日老先生出院了,带走了420多粒结石。

  420粒碎石变身“结石牌匾”

  27日一大早,郭世龙果然带着一块牌匾找到了沈章义,上面工整的写着“赠京都全体医师:结石艺术豪门京都,沈余取石四百粒珠”,最令人称奇的是,中间大大的“结石”两字,完全是老先生用自己胆囊内的420粒结石一粒粒粘上去的。

  沈章义接过牌匾,不禁啧啧感叹,印象中煤渣状的一堆碎石,竟变成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原来,郭世龙从医院回家后,几经琢磨,觉得用420多粒粘成“结石”两字并制作成牌匾,既有新意,又实至名归。

  写好了“结石”两字,郭世龙沿着字迹边缘均匀雕刻出槽,并用白胶将碎石小心翼翼地粘贴上去。3天后,郭世龙亲手制作的“结石匾”宣告完工。

  老人原来是民间艺术家

  郭世龙和老伴居住在钢花新村一套7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房间陈设非常简单,却充满浓浓的书香气。

  每隔一段时间,郭世龙就托新洲的朋友捎来一批纤毛竹。晾晒、烘烤、切片、刻简、穿册……全部工序独立完成,卧室门外一个不足5平方米的小阳台,成了郭世龙的“工作室”。在老伴眼中,他对雕刻的热爱几近痴狂,每日除了吃饭,便是长久地站在阳台摆弄竹简,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胆结石频繁发作的一段时间,他用一截纤毛竹顶在腹部缓解疼痛,仍不肯停下来休息。

  除了雕刻,郭世龙还是位不折不扣的收藏家,收藏物品一是烟标,二是报纸。阳台上的书柜被藏品堆得满满的,有董必武题写《武汉晚报》报头的片段、有50年代老烟标、还有珍贵的档案材料。

  必过早、多喝水、少油腻

  沈章义提醒,胆囊结石具体原因主要包括四方面:高脂饮食、不良作息习惯、个人体质和遗传。沈章义说,比如早晨胆囊需要活动时不过早,夜间胆囊需要休息时又吃了一肚子油腻食物,都会使胆汁浓度增加,形成结石。

  因此,避免结石的形成,首先要作息规律,每天一定要过早;其次要多喝水少吃油腻食品,少吃动物内脏,避免暴食暴饮。最后坚持定期体检,B超发现胆囊长度多于10厘米,就要引起警惕了。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