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宁波晚报
本该惠及每一名农村学生的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资金,却招致湖北省阳新县受义务教育学生人数频频“闹鬼”。
记者调查发现,在官方统计信息中,“蹦”出几千名在学校难寻踪迹的学生领此补助,已不是个案,甚至一些本不存在的“幽灵学校”,仍在领着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资金。
一所中学凭空“蹦”出3000学生
湖北省阳新县白沙镇白沙中学的一位学生家长,发现了一个令她震惊的事实:在政府公开的文件上,她的孩子莫名多出了3000名同学。而这3000人,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于白沙中学。
在白沙中学网站上公布的《2010~2011年(秋)期中学生异动情况通报》上显示,白沙中学作为初中,共有2147人。
根据湖北省财政和编制政务公开网(以下简称公开网)上公开的《阳新县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资金2010年统计数据》,当年白沙中学学生人数为5266人,以当年初中每生每年500元标准,分两次拨款各获得1316500元。比较之下,学校公布的人数与公开网上公布的人数相差3119人。而在2011年的统计数据中,白沙中学的学生人数变为4465人。
实际学生人数与政府公开信息中学生人数不符的现象不止一例,记者在阳新县另一所中学(应采访对象要求,此处匿名记者注)发现,这所中学实际学生数仅为政府公开信息中数目的四分之一。
此外,记者发现,不仅中学的学生数据存在问题,小学也不例外。
韦源口镇的东湖完全小学就是一例。东湖完全小学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全校一到六年级一共7个班,285人,但这所小学在公开网上2011年的统计人数为538人。
只存在于文件中的“幽灵”小学
记者发现,除政府公开的学生数有以少报多的情况外,一些本不存在的“幽灵学校”仍在领着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资金。
在《阳新县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资金2011年统计数据》中,韦源口镇罗于坵村的罗于坵初级小学学生人数为21人,并最终获得拨款10500元。2009年上报的罗于坵小学在校人数为202人,获得拨款60600元;2010年,在校人数为162人,获得拨款金额48600元。
谁知,这所在文件上一直有学生、有补助的学校,已被裁撤了4年有余。
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位于韦源口镇罗于坵村的罗于坵初级小学原址。紧锁的铁门内外,被高过脚踝的荒草覆盖,破败的门窗和空空如也的屋子,无不宣告着这里已经被废弃。
谁吃了“空饷”?
当地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小学校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在这位校长的工作记录上,记者看到,该校2011年秋季统计的在校人数共150余人。按照湖北省一名小学生一年500元的补助标准,该校获得的补助资金应不到8万元。
这位校长告诉记者,学校去年领取补助9万余元。
为什么会产生一万余元的差额?校长并未正面回答,而是说资金是按人数算的,“他们给多少,我们用多少。”尽管学校领取补助9万余元,但也和网上公开的补助金额有差距。在公开网上,该校在校生为200多人,获得的拨付金额达到了11万元。这比该校实际得到和应该得到的资金数目,分别高出2万元与3万元。
官方并不否认问题的存在
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阳新县教育局。教育局办公室的唐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实际上学学生数目与上报学生数目不符有四个原因:
第一,阳新是国家级贫困县,赴外地打工人口较多,每年有30多万人,不少学生亦随同父母离开,但学籍仍在本地。
第二,有本地学生向县城私立学校转学的情况。
第三,中等职业学校会提前招生,一些初三学生会提前赴中等职业学校学习。
第四,一些学生厌学,不去念书。
唐主任还告诉记者,学生人数是逐级上报的,由学校上报给当地的中心学校(即乡镇一级的教育部门),再由中心学校上报给教育局。教育局会挑选几所学校进行抽查,总体上是采取信任的态度来对待各中心学校的工作。
唐主任表示,因为人员流动造成的多余款项,教育部门会集中起来进行教育建设。对于“幽灵小学”的情况,唐主任表示不清楚。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