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波 图
进修学院分校副校长、职业学院老师、看守所民警……站在被告席上的冯某简直就会“72变”。2008年9月起,他用这些捏造的身份,以办理人才引进类上海居住证、介绍子女入读重点学校、介绍海关工作、办理大学文凭的名义,在两年多时间里骗取19名被害人钱财高达129万余元。昨天下午,这个“超级大忽悠”因犯诈骗罪,且数额特别巨大,被普陀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1年6个月,剥夺政治权利2年,并处罚金12万元。记者独家采访承办此案的普陀区检察院检察官,揭开冯某精心设计的骗局。
8万元办户口有去无回
今年53岁的冯某尽管只有初中文化,却能说会道。受骗的被害人中,大部分系外地来沪,为了子女在上海顺利求学,一步步走入了冯某设计的圈套。赵先生就是典型例子。
2007年,因为儿子的户口在外地老家,赵先生担心儿子无法在上海念高中,便四处找人帮忙。经朋友介绍,他认识了冯某。2008年9月,花费2万多元后,赵先生的儿子终于进入上海一高中就读。赵先生因此对冯某这个“校长”的“能力”深信不疑。
2008年12月,冯某劝赵先生先给自己办理人才引进,落实了上海居住证和户口后,再将儿子的户口迁入,这样孩子才能在上海参加高考。赵先生觉得冯某说的有道理,于是交给他8万余元去办事。然而,直到2011年3月高考将近,冯某才两手一摊说没辙了,之后赵先生便再也找不到他了。
欠条协议只是缓兵之计
记者梳理了一下,冯某的“连环计”套路如下:先允诺给对方子女办入学手续,再说服对方先办人才引进居住证落实户口。而办居住证的前提,是办一张大学本科文凭。整个过程自然要请人吃饭打点一下,冯某还谎称自己和人保局负责人有来往,事实上他所说的人根本不负责这类业务,跟冯某也只是认识,没有任何实质来往。
利用外地来沪人员对政策的不了解,冯某想尽办法骗钱,他告诉被害人,想要获得大企业的人才引进挂靠名额,要钱;交社保金,要钱。如果对方被逼急了,他就说“先还点钱给你”,但也不是真还,只是写一张欠条罢了;为了让被害人安心,他还会和对方签“协议”,载明如果事办不成,全额退款,还有赔偿金。这些欠条、协议,其实都只是缓兵之计。
被害人联手诱骗子现身
至2011年3月,共有19人经介绍认识冯某后被骗,平均每人被骗六七万元,损失最惨重的杨先生,为了给自己、妻子、妻侄3人办居住证,被骗30万元。这些被害人中,有的孩子因此无法按计划参加高考,有的夫妻因此不和导致离婚,有的深信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而辞去了原先的工作,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冯某把骗来的钱挥霍一空后,更换手机,玩起“人间蒸发”。为了寻找他,不少被害人把遭遇发到网上,其中就有赵先生。不久,一名陈先生主动和他取得了联系。陈先生是曹杨路一家彩票亭的老板。2011年7月,自称大学老师的冯某来到彩票亭买彩票,连续4天共买了1万多元,却没付钱。
陈先生、赵先生及其他被害人决定设计引冯某现身。通过短信,陈先生联系上了冯某,叫他再来买彩票,一时还不出钱可以先来彩票亭写张借条。2011年9月29日,冯某果然出现了,立马被赵先生等被害人扭送至派出所。
冯某到案后曾辩解说,自己的确为这些被害人办理户口努力过,也办成过。但当检察官询问他具体办成的对象姓名、如何办成等细节时,他却支支吾吾,要么说不记得了,要么只能说出姓氏,始终拿不出实质性证据。
本报记者 徐轶汝 通讯员 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