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潜艇史上,因掉深造成的艇毁人亡事件屡有发生。那么,海水有“断崖”,到底有多险?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张军社18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就此进行了解读。
张军社介绍,深海大洋中存在的海水跃层,也称跃变层,是指海水中某些水文要素在垂直方向上出现突变或不连续剧变的水层,表明上下层海水性质不同。海水跃层主要有4种,即温度跃层、盐度跃层、密度跃层和声速跃层。
海水密度对潜艇升降沉浮有决定性影响。如果海水跃层上层密度大、下层密度小,形成负密度梯度跃变层,海水浮力由上至下急剧减小,就会形成“断崖”。张军社说,潜艇突遇海水“断崖”掉深,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下“掉”,有时还会伴随纵倾的急剧变化。特别是潜艇低速航行时,深度变化会更剧烈。如果不能迅速控制住下“掉”惯性,一旦达到潜艇的极限下潜深度,艇体或管路就会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而破裂进水,最终会艇毁人亡。
张军社认为,从世界潜艇装备技术发展来看,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的潜艇能做到完全自动化的应急操作,人的因素始终是核心和关键,是否有灵活有效的快速反应机制和措施至关重要。
他还表示,复杂多变的海水跃层,只要善加利用,也能够成为海底的“青纱帐”“隐身衣”。各国海军十分注重对海洋环境、特别是水下环境的研究。详尽精确的海洋水下参数不但利于和平时期潜艇的安全航行,也有利于战时潜艇水下作战的机动和隐蔽。只有充分掌握海洋环境,特别是水下水文物理场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了解它们对潜水艇活动的影响,才能充分发挥潜艇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