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海军“金奈”号导弹驱逐舰完成了雷达安装晋级“神盾舰”,成为世界“盾舰俱乐部”的一员。日本2015年度防卫预算中,也计划建造2艘宙斯盾舰,以增强导弹防御能力。然而,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被捧为“神盾”的宙斯盾武器系统,在技术水平和作战性能上,也并非“无懈可击”。
所谓“神盾舰”,并不是指军舰舰身如盾牌般坚韧,而是指军舰上安装了“宙斯盾”相控阵防空雷达。安装了四面阵的相控阵雷达后,军舰可以侦测来自四面八方的有威胁的飞行器,无论是导弹还是飞机,仿佛构成了一面看不见的“盾牌”。
世界上拥有“神盾舰”的国家并不多,而舰型更少。目前被称为“神盾舰”的只有美国海军“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和“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日本“爱宕”级导弹驱逐舰和“金刚”级导弹驱逐舰、韩国“KDX”导弹驱逐舰、中国052C型导弹驱逐舰这类大型水面舰只,除此之外,英国45型导弹驱逐舰、法意合作生产的“地平线”导弹驱逐舰、德国F-124型导弹护卫舰、俄罗斯22350型导弹护卫舰以及印度的“金奈”号导弹驱逐舰,也属于“盾舰”这一类型。
美军84艘“宙斯盾”大洋游弋
相控阵雷达于上世纪60年代初问世。60年代后期,美国为了争取在世界上第一个推出新一代舰空导弹,以便压倒前苏联“称霸海上”,在当时雷达技术特别是微波电子元器件水平较低的条件下,第一个研制出用于防空导弹系统的S波段多功能相控阵雷达SPY-1。通过打靶和海试,1983年初开始装舰服役。这在当时自然是世界最先进水平了,所以一些媒体把它捧为“神盾”。
事实上,法、意、英以及俄罗斯等国,当时就可能看出宙斯盾在技术上的一些软肋,他们在上世纪90年代后装舰服役的设备,是与宙斯盾不同的模式。
首先是雷达频段的选择,法国(如戴高乐航母上的ARABEL雷达)、意大利(如其导弹护卫舰上的EMPAR雷达)、英国(如其海军的TRIXSAR雷达)和俄罗斯(如其基洛夫巡洋舰的上舰型S-300雷达)则几乎都采用更高的C波段(6GHz左右)甚至X波段(10GHz左右),以显著提高跟踪制导精度。在这些高波段,很容易使天线波束做到1度或更小(此时测角精度可达1毫弧度),而不是宙斯盾的1.8度或更大。同时,一些关键技术也有所突破:如天线馈电采用空间馈电方式,而不是宙斯盾的分支馈电,以降低射频损耗。
而且,这些国家不强调一部相控阵雷达有多功能,而是将探测、搜索任务交由另一台S波段的搜索雷达来完成;而C或X波段的相控阵雷达则主要执行跟踪、制导任务,以有利于大幅度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这一模式,俄罗斯等国家一直沿用至今。
美国大约也看出宙斯盾的破绽,所以就不断推出改进型,从A、B、C一直到K。同时也不再强调要求SPY-1雷达多功能,而是将某些任务如照射、指令等交由其它雷达执行(但跟踪制导仍由SPY-1承担)。
按美国的技术水平,对SPY-1雷达作番大改革完全是“小菜一碟”,但为什么一直没有大动作?一些专家认为,一则是美国已装备了84艘宙斯盾舰(22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62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这些舰艇在全世界各大洋游弋,基本上已能完成美国充当“世界警察”的任务;再则军费拮据,84艘舰都要提高频段和更新换代需要天文数字的美元。
改用主动寻的式舰空导弹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一提起宙斯盾,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其实宙斯盾系统除雷达外,至少还有两大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是指挥决策与武器管制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接收来自于舰上各雷达、各种电子战与声呐等侦测设备的信息,再加上水上、水下与空中的其他传感器(如预警机,甚至卫星等)经由战术数据链路(如Link-16等)送来的情报,经过自动化的信号处理、目标识别、威胁分析之后,显示在宙斯盾系统的大型显示屏幕上,提供给指挥官最即时的情报资料以进行决策。
武器管制系统辖下除舰空导弹外,还包括鱼叉型反舰导弹、近程弹炮结合系统、鱼雷发射系统以及反鱼雷装置等。美国军方资料宣传,这些电脑作战系统即使在无人值守情况下,也能根据测出和判别目标的威胁高低程度,自动进行接战。不过,从1988年7月美国文森号导弹驱逐舰开进伊朗水域内,用宙斯盾舰空导弹系统发射两枚标准-2导弹,将正在航线上正常飞行的伊朗655航班客机击落,造成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事件来看,其实际表现与军方宣传似乎还大有差距。
第二就是导弹。早期宙斯盾用的是标准-2导弹,是半主动寻的方式。本世纪后改用美国最引以自豪的标准-3导弹。这种导弹采用主动寻的式雷达导引头,尤其是它具有直接碰撞杀伤功能,基本上是一种“发射后不管”式导弹(仅在起飞后一小段内尚需SPY-1制导)。实际上,SPY-1雷达在整个系统中作用不断缩小,而导弹的作用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