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关键人物何长工:一手抓建设 一手办学校
时间:2012-03-23
作者:
来源:

编者按:为响应中航工业党组号召,贯彻集团领导关于加强航空工业修史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国航空报社与集团公司航史办再度联手开辟“航空人物”新栏目。

1950年10月25日,我国毅然派出了自己的英雄儿女——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战争正式开始。现实让国人深切感到:要想取得抗美援朝的最后胜利,要想保卫我国神圣领空不受侵犯,就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因而就要建立我国自己的航空工业。

这时,党中央及时做出了决策,决定建立自己的航空工业。何长工当时是重工业部代部长,建立航空工业的责任就落到了重工业部的肩上。周总理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亲自召集聂荣臻刘亚楼、何长工、段子俊、沈鸿等同志到他办公室开了几次会。会上讨论了我国航空工业建设问题。总理还亲自主持组成了赴苏谈判代表团,确定由何长工担任团长,段子俊、沈鸿两位同志为团员。

1951年元旦,代表团肩负着历史使命,从北京乘坐伊尔-12飞机经齐齐哈尔、苏联赤塔,飞往莫斯科。1月8日,正式开始谈判。经过18天的谈判,在我们坚持的原则和预想的3个方面,基本上达成了协议:一、包括修理、制造在内的航空工业全部工程,由苏联包下来。待协议正式签定后即可派8名顾问、100名专家来中国;二、为承担飞机、发动机修理任务,以适应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提出派修理列车来华的意向;三、工厂设计工作在中国进行。

在谈判达成协议,签字的前一天,何长工与北京通了长途电话请示周总理。总理一听是何长工,就急切地问:“长工,怎么样?” 何长工答道:“谈判顺利成功,明天可以签字。”然后,何长工就争取到流动修理列车、坚持设计工作在北京进行等问题作了汇报。总理说:“这是对的!”又问:“建设的规模呢?” 何长工说:“规模相当。”总理说:“要算账,他们是一个卢布都不舍的。” 何长工说:“外贸部长米高扬都到了。”总理说:“外贸部长到了还是要钱的。”总理最后说:“宜减少1/3,电话上不详说,以后搞补充计划。”晚上,代表团就按照总理的指示修改计划。

协议取得一致意见后,苏方立即送给斯大林同志审批。据说上午11时送去的,下午2时文件就批下来了。斯大林同志在对中国援建的问题上是坚持国际主义原则的。在莫斯科谈判期间,代表团在苏联同志的热情陪同下,参观了莫斯科工学院,以及航空学院、航空工厂等。

去苏联谈判时,国内也有争论:“是两条腿走路”,还是“先发展基础工业,然后再搞尖端工业”,“和平时期再逐步发展”等。总之,建国初期,在经济力量很薄弱的情况下,要拿出相当的人力、财力发展航空工业,意见是不一致的。好在周总理赞成,财经委员会的领导成员赞成,毛主席点了头,还有将军、元帅们也都表示赞成。

1951年4月18日,中央决定:在沈阳正式成立航空工业管理局,周总理亲自交代何长工负责配备得力的干部,何长工兼任了两年多航空工业局局长。副局长有:段子俊、陈平、陈一民同志,以后还有王弼同志。何长工除了担任重工业部代理党委书记,负责全面工作外,主要精力是集中抓好航空工业的建设。哈尔滨一套轰炸机工厂、沈阳一套歼击机工厂、南昌和株洲的一套教练机工厂等三套主机工厂和辅机工厂的组建、选厂址,向上要东西,要人,何长工都亲自去跑。

最初,虽说苏联派来了不少技术人员,援建班子配得比较齐,但是极其缺少翻译人员。国家为了解决航空工业急需的翻译人员,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应届毕业生91名,全部分配到航空工业管理局,还从哈尔滨外专调来了一批学生,担任翻译工作。

航空工业局还派出建设工厂的全套技术人员到苏联学习。总之,航空工业局是一手抓建设,一手办学校。南京搞起了金城厂和南京航空学院。北京成立了北京航空学院。既要筹建航空工厂,又要培养航空工业的技术人才,用何长工的话说,这是“双胞胎”。

周总理经常过问并且了解航空工业的建设情况。何长工汇报说:你要我搞航空工业,没有人可不行。所以,航空工业建设初期,干部是从全国各地选派的优秀干部,工人是从各工厂和铁路系统抽调来的老工人。毕业生分配也优先照顾航空工业的需要,当年就分配来了300名大学生。

(中航工业航史办)

【责任编辑:董雄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