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洪山 > 正文
曾都传承文化生态资源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间:2013-10-25
作者:newsman
来源:随州日报

  金秋时节,每逢周二、四、六,走进随城神农公园可看到,一群群戏剧爱好者聚集一起演绎传统的地方花鼓戏和折子戏,招式娴熟,唱腔清脆,围观居民的喝彩声此起彼伏。这是曾都传承文化生态资源的一个缩影。

  文化生态是指自然而然的原生性的、祖先传下来的各种文化生活和艺术表现形式及相关的实物和场所。近年来,曾都本着“保护为主、活态传承、合理利用、重视发展”总体思路,加大宣传力度,基层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全面普查收集。对区域所有文化生态资源逐村入户走访和普查摸底,对资源数量、分布情况、生存状态、传承现状等进行搜集、编撰,印刷出版了《随州民歌》、《随州花鼓戏音乐集成》、《韵山祭祀歌》、《随州民间歌谣》、《随州民间谚语》等书籍,汇编了《乐都风物》。

  加大资金投入,实行重点保护。该区先后投入50多万元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拟定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2个、各级各类传承人50多名、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6个。特别是对“随州花鼓戏”(国家级)实行重点保护,先后争取文化部下拨两批共计139万元“随州花鼓戏”保护传承资金,利用这些资金编排两部大型随州花鼓戏《不下马的将军》和《白银千两》,在随州广泛演唱,取得较好的保护传承效果。

  对重点地区上报命名保护。该区有侧重地对洛阳镇重点地区、重要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反复调查、核实,通过数字化设备手段,以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形式,记录下了洛阳古老的银杏群落、传统的民俗、曲艺、体育、佛教文化、手工技艺等实物的原貌,并将资料汇总整理成文本后上报省文化厅。洛阳镇被省政府命名为第一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填补了我市没有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空白。

  经过多年努力,该区文化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目前,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涉及十大类共计5696项:民间文学类5424项;传统音乐类159项;传统舞蹈15项;传统戏剧2项;传统美术10项;民俗25项;传统技艺14项;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17项;传统曲艺10项;传统医药20项。其中,一批典型文化资源得到上级认可,至目前,该区有国家级非遗名录2个、省级名录3个、市级名录17个。

【责任编辑:洋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