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面对新常态,我们是否该有新的心态?
潘建成:我认为,新常态下,我们对经济形势的判断,确实需要新的心态。
有两点很重要,一是一定程度上需要我们深刻反思过去。过去一度经济增长很快,但更多地体现在GDP这一流量的快速增长,社会存量财富的积累并不快,而且资源环境的损耗很大,质量效益相对不高,这种粗放增长造成的高速度,其实是不合理的,也可以说是不正常的。如果我们把这种不正常的速度当成正常的,那么就很容易认为现在这种正常的速度太慢了。
二是要更透彻地思考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它是为了满足充分就业,为了老百姓收入增长,为了更好的自然资源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不是GDP统计数字。要认识到随着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当前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在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收入分配的调整也改变着过去收入增长长期低于经济增长的现象,对经济增长的速度要求在降低,质的要求在提高。
四季度保持平稳增长
的可能性更大
结构变化、改革红利、创新驱动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记者:GDP增幅已经连续多个季度下行,今年的走势也一直平平,有人说我们的经济进入了下行通道,您认同这种看法吗?四季度经济进一步下行的可能性有多大?有没有什么“翘尾”因素?
潘建成:从长期来说,伴随着潜在增长率的下降,经济增长应该会趋于下行。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经济体必然经历的过程,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但是,这种下行趋势是渐进的,也是波动的。也就是说,一方面不会出现断崖式下挫,另一方面也不会像一条直线一样持续下滑。
三季度增速已处于前三季度的最低点,尽管产能过剩、较高库存以及房地产市场下滑的滞后影响仍对经济增长形成下行压力,但从目前掌握的信息看,四季度保持平稳增长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从三季度企业景气调查结果看,企业家的预期景气指数仍然高于即期景气指数,表明企业家对未来还是谨慎乐观的;八成以上的工业企业订货处于“正常”或“好于正常”状态,表明市场是稳定的;消费者调查显示消费者信心在波动回升,消费的驱动力有望在四季度进一步增强;全球经济整体回暖的趋势仍在延续,对我国出口的回升仍产生促进作用。这些积极因素一定程度上会抵消下行压力,经济增长可望走出缓中趋稳的走势。
记者:从年初到三季度,对中国经济的悲观心态一直挥之不去,您悲观吗?
潘建成:我对中国经济一点也不悲观,理由主要还是来自对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的信心。这些新动力包括结构变化产生的动力,如城镇化、工业的信息化、农业的产业化等等;包括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的改革红利;包括在国家创新战略的影响下,在“三期叠加”的倒逼下,企业的创新意愿在不断增强,会整体提升中国经济的产出效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