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院长彼得·图法诺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
解决世界难题需要中国参与
彼得·图法诺(Peter Tufano)带着他的“哈佛经”,从哈佛到牛津,这一“跨洋转身”,让图法诺的变革雄心得以实现。已经执掌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3年零3个月的图法诺,为这个只有23年历史的年轻商学院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赛德商学院也因为这位消费金融专家的到来,在短短3年多时间里焕发出新活力。
日前,赛德商学院在中国主办的牛津中国商业论坛再次印证了“什么是变革”,探讨的主题延用了图法诺的关键词——转型!变革!而在这4个字前面有一个吸引眼球的定语——“中国的”。
论坛期间,图法诺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解读了他眼中的“中国转型”、赛德商学院与中国的关系等话题。
中国变革的力量源自创新
在图法诺看来,创新、创造、改变、转型,是一个企业乃至国家健康良性运转的灵魂。以中国为例,目前中国发展正处在由大向强跨越的艰难转型期,困难与挑战并存。如何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图法诺认为,“困难与挑战,是与成长、创新和全球化的成熟度相生相伴的”,而这些都是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健康发展必经的过程。
他还指出,“转变”与“转型”虽然词意相近,但仍有区别。要学会在变化过程中去面对困难和挑战,加强学习、扩充知识、努力实践、勇于创新,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变革的力量源于勇于面对和创新”。
图法诺说,赛德商学院一直秉持重视“创业实践”和“商业教育创新”的教育理念,这与牛津大学将“创新、创业”与教学研究相结合的传统是分不开的。图法诺认为,“跨学科教育”是培养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利用牛津大学的学术资源,与其他学科保持紧密联系,如社会学、心理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获得商学方面的知识,还能学到牛津其他顶尖学科的最前沿知识,这就是一种创新。目前,在赛德商学院,教员对商学领域问题的研究都采用了全新的跨学科视角和方法。
此外,图法诺极力在学院推行的MBA学位“1+1”项目,也是对跨学科领域合作的一次探索。该项目开始于2012年,学生可选择以第一年攻读专业硕士课程、第二年学习MBA专业的形式完成两年的学业,最后同时拿到牛津大学的专业课程硕士学位和MBA学位。图法诺认为,“这是有着800年历史的牛津大学的教育深度,与MBA教育本身所推崇的专业广度的完美结合。”
牛津有70多位中国专家
赛德商学院的前身是牛津大学的一个管理研究学院,始建于1991年。该学院的MBA专业和EMBA专业分别开设于1996年和2004年。18年来,MBA专业共开设237个班,95%的学生为国际学生,来自45个国家,已有3645名学生毕业;EMBA专业10年来共开设79个班,来自33个国家,已有374人毕业。
“中国是赛德商学院教育项目的重要元素。”图法诺说。目前,学院有中国校友561人,其中中国内地335人,香港地区226人。
如今,赛德商学院与中国的合作还在不断加强。在学位项目合作方面,学校日益增加学生对中国商业课题的接触,其中包括牛津EMBA项目中为期一周的中国模块,这一模块结合了课堂教学以及对中国企业、在华跨国企业的访问。
赛德商学院的高管教育团队还和中国的一些企业、高校、金融机构展开了合作。比如,由牛津大学、北京大学、台湾大学和沃顿商学院联手打造了全球企业家领袖项目,旨在帮助商业领袖将更广阔的全球视野融入其战略领导力中。此外,赛德商学院还通过高盛“巾帼圆梦”万名女性创业助学计划,向中国西部省份资源匮乏的女性企业家提供商业管理教育。
“牛津大学有70多位不同领域的中国专家,这是在中国之外世界上最强大的中国研究力量,而牛津大学也被认为是欧洲乃至世界领先的中国研究中心。”图法诺说。
“我们相信解决任何世界级的挑战都需要中国的参与。中国未来的发展和全球息息相关,这也是中国成为全球商业重要关注点和增长动力的最主要原因。”图法诺说,“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能够反映这个国家的强大,世界上有众多实力雄厚的国家,但谁也不能独霸一方,一切都会遵循游戏规划的改变。”
“我的使命是创造历史”
图法诺于2011年7月1日被任命为赛德商学院院长,同时他还是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的教授。加入牛津大学前,他还在哈佛商学院担任教员22年。
“商学院是一个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彼此割裂,而应相依相生,借力发展。但是,世界上很多商学院都是独立门户,他们脱离了大学,独自发展。”在图法诺看来,“任何一个成功的学院,都是背靠一所底蕴深厚的大学,并且价值观深受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