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艺座谈会讲话:尊重民族审美 重塑批评精神
时间:2014-10-20
作者:newsman
来源:中新网

  在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镜子,是疗治不良创作症候的良药,是引导文艺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繁荣文艺创作,离不开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纵观近年来的文艺批评,成就当然不容否定,但问题同样不容轻视。重塑科学、健康、锋利的批评精神,是文艺批评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尊重和遵循民族审美标准

  近年来,文艺批评领域流行一种风尚,那就是以西方文艺理论为标准,度量中国文艺作品,阐释中国文艺实践,裁剪中国文艺审美。一些理论家、批评家总以为只有当代西方的文艺理论先进、高明,中国的文艺作品只有合乎西方标准,才是佳作,否则,无论大众如何欢迎,都是次品。中国人创作的文艺作品好与不好,本民族的读者、观众说的不算,必须用西方当代文艺理论来评判,人家说好才算好,这种奇怪现象早已为社会各界所诟病。

  我们承认,文艺的繁荣发展,必须秉持开放姿态。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长、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凝望、彼此砥砺、相互促进,是文明共同进步的强大动力。新时期以来,中国的文学艺术能够有今天这样繁荣的气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包括西方在内的其他国家和民族文艺作品、文艺理论的引介,拓宽了中国文艺家的思路和视野。但是,我们必须认清,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一切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民族属性。这种民族属性,从遥远的历史深处流淌而出,深刻沉淀于民族的血液之中。没有民族特性,就没有民族文化,文学艺术的生长与发展尤其如此。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学艺术成就光辉灿烂。以文学论,从先秦散文到两汉辞赋,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音,从明清小说到现代经典,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潜,中国文学形成了稳定而强大的传统。这种传统,构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审美。审美又反塑了民族文艺,民族的文艺彰显民族的审美。两者相契相合,难以分割。正因如此,中国文艺作品的精妙磅礴之处,很多时候难以被外国人理解。这与我们阅读、鉴赏外国文艺作品所存在的文化隔阂是一个道理。

  西方当代文艺理论,以西方的文艺实践为基础提炼而成,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对此,西方理论家早有清醒的认识。20世纪以来,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席卷全球,不但决定了现代语言学的基本范式,其影响还蔓延至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文艺理论上声势浩大的语言学转向就是这种影响的产物之一。中国的一些批评家也热衷于此,沉迷于模仿、照搬远离中国文艺实践和审美的概念,生硬操作种种时髦理论,强制阐释中国的文艺作品和文艺经验。事实上,许多西方文艺理论家自己也知道,他们的理论不是普遍适用的经文,不会放之四海而皆准。早在自己的语言学理论诞生之初,索绪尔就明确指出:“我们的研究将只限于表音体系,特别是只限于今天使用的以希腊字母为原始型的体系。”索绪尔认为,世界上有两种文字体系,一种是表音体系,一种是表意体系,汉字是典型的表意体系,自己以表音体系建立起来的语言学理论,并不适用于汉字。遗憾的是,对这种有限性的说明,国内的一些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不以为意,仍然热衷于生硬的套用和简单的移植。

  中国的文艺作品,是在中华民族的审美体系中建构起来的,对它的评价和阐释必须以民族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规律为标准。削足适履,套用西方理论,作家、艺术家不买账,人民大众也不接受,这样的批评一定是无效批评。

  二、艺术标准高于商业标准

  时下的文艺批评,面临着艺术标准与商业标准的博弈。一些批评家,对批评对象的选择,不是从艺术的立场出发,而是从商业的立场出发,哪些作品在市场上受到热捧就追踪哪些作品;对文艺作品的评判,以点击率、收视率、销售量为依据,认为有了好销量就是好作品,用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文艺作品具有商品属性是客观事实,但是不能因此就将艺术作品简单地等同于艺术商品,更不能将商业规则当作艺术法则。我们赞成文艺作品走向市场,通过市场为人民群众所选择。但是即使走向市场,以商品形式流通,文艺作品也有它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是,文艺作品的商品性是以艺术性为前提的,艺术性是第一位的,商品性是第二位的。普通商品之所以能够成为商品,是因为它有使用价值。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够以商品形式出现,当然也是因为它有使用价值。但是,与普通商品不同,文艺作品的使用价值恰恰是它的艺术性。正是这种艺术性,给人以温暖和力量,让人得到美的熏陶、心灵的洗礼、精神的慰藉。丧失了艺术性,一部文艺作品就毫无价值,当然也就无所谓商品性。就此而言,没有艺术性就没有商品性。

  我们坚定主张,艺术标准不能等同于商业标准,但我们经常面临两者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有些时候,艺术与市场是一致的,优秀的作品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好作品有好市场。流行市场多年的中外经典名著就是证明。但更多的时候,市场背离艺术,湮没精品,排斥经典,走俏的只是俗品、艳品。尤其是在当下,资本的介入和各种人为炒作的干扰,导致文艺作品的市场境遇更加复杂,“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唯市场马首是瞻,用各种销售榜、排行榜代替艺术质量的甄别,我们的双眼就会被蒙蔽,就会丧失文艺的判断力和鉴别力。

【责任编辑:清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