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早报中文网消息:据日本每日新闻社获得的一份密件显示,中方早于2010年已告知日方,将在东海建立覆盖钓鱼岛的防空识别区( ADIZ )。
该文件显示,2010年5月14至15日,在有北京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举办的一次非正式会议上,中国解放军高级官员曾向日本政府官员表示,中方已建立新的防空识别区,但尚未对外公布。
报道称,当时提交给日本官员的防空区区域几乎与去年11月中国政府正式宣布的区域相同。每日新闻社获得的文件表明,中国至少已就正式公布防空识别区进行了三年半的准备工作。
另据日本《日经新闻》报道,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1日下午4点15分左右在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附近日本领海内救起一名企图乘热气球登岛、失败后坠海的35岁中国籍男子,并将其移交给了中国海警船。
据日本第11管区海上保安总部称,该男子来自河北省,是一名厨师。他自称1日上午乘热气球从福建省出发,计划登上钓鱼岛。
1日下午2点25分左右,海上保安厅接到台湾方面的救援请求,得知一名男子下落不明,随即派出2艘巡逻船和直升机进行搜寻。日方在钓鱼岛以南约22公里的海上发现了该男子和热气球,下午4点15分左右在领海内实施了救助。
日本海上保安厅曾考虑以违反《入国管理难民法》立案,但因不确定该男子落水地点是否属于日本领海,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决定通过外交途径将其移交中方。当晚7点50分左右,日本巡逻船在钓鱼岛以西约26公里领海外侧的毗连区内将该男子移交给了中国海警船“海警2151”。据悉,中国海警船通过无线电向日本巡逻船表示了感谢。
中日两国公务船反复驶入钓鱼岛周边海域,令区内形势持续紧张。 日本媒体称,1日再有3艘中国海警船驶入了钓鱼岛附近的毗连区。
新加坡《联合早报》日前刊登中国察哈尔学会研究员雷希颖的文章,认为中日冲突的关键点“钓鱼岛”也“恰好”被囊括在重叠的识别区内,这就使得当前的冲突无法避免地被聚焦到中日博弈上。不过,这种情况或许正是中国政府所希望看到的。
作者分析说,当前,中国之所以只是有针对性的在东海划下“防空识别区”,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政府不希望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去刺激过多的周边国家,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外交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希望通过“区域试点”的方式,来为更大范围的“防空识别区”的划设积累经验。此外,如果中国能顺利地“降伏”日本,那么东南亚国家自然也将从“中日识别区冲突”中吸取经验,这将为中国下一阶段的“南中国海扩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作者认为,划设“防空识别区”背后所隐含的国际利益诉求,则是中国更远期的构想:从规则的服从者、参与者,转变为一个规则的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