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有明“宜昌劫”
摘要: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日前发布消息:湖北省副省长郭有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本报记者 陈锋 北京报道
中央“打虎榜”持续拉长。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日前发布消息:湖北省副省长郭有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媒体统计显示,郭是十八大以来被调查的第12位省部级官员。
而对于郭有明所在的湖北官场而言,短期内已是连发大案。就在郭案公布之前的11月19日,湖北省政协原副主席陈柏槐经确认正在接受调查。而官员落马牵连其中的多是商界人士,最新消息显示,有宜昌当地房地产商因郭案被带走协助调查。
“外人看来,郭有明、陈柏槐的落马有些出乎意料。”湖北当地官方人士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表示。事实上,郭是2012年才离开宜昌赴任省职的,此前深耕宜昌长达十多年,而案发源头很可能也是在宜昌。
被直接举报?
官方简历显示,郭有明出生于1956年,一直在湖北省内任职,2011年升任副省长,但一直兼任宜昌市委书记,直到2012年离开宜昌。自2000年赴宜昌任职起计算,郭在当地时间超过10年,其中担任市长4年,市委书记4年。
“因为郭有明到武汉工作的时间不长,此次被查,应该是他在宜昌工作期间的事端。”湖北省某部门官员对记者表示。
从媒体报道来看,郭的落马与“三峡全通”事件相连。“三峡全通”曾是郭有明在宜昌担任主要领导期间的最大“政绩工程”,总投资额达200亿元,是宜昌最大招商项目和湖北省第二大民企,但最终却酿成“停产悲剧”。
熟悉事件的湖北媒体人士表示,“三峡全通”悲剧的发生与宜昌市政府确有关系。在政府的主导参与下,企业脱离实际,疯狂从银行贷款,在经营出现问题后,导致大量贷款无法归还,给宜昌各银行造成巨额不良资产,影响很大。
不过,上述媒体人士并不认为“三峡全通”事件是导致郭有明最终落马的直接原因。他认为,这一事件更应该看做是决策失败,虽然重大项目出现决策失败应有人承担责任,但从过往历史来看,它不足以折损一位副部级高官。
湖北多名官员则向记者透露,郭的落马应直接与中央巡视组的工作有关。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今年6月2日至7月23日,中央第二巡视组对湖北省进行了巡视。据巡视组组长杜德印表示,干部群众反映的主要问题包括:个别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少数领导干部存在片面的政绩观,个别地方和部门违规突击提拔干部等。巡视组还将收到的反映一些领导干部的问题线索,按规定转给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有关部门处理。
“最大的可能是,有人举报了郭有明存在的腐败问题并提供了证据。”一位要求匿名的官员表示,现在传言较多,包括卖官受贿、利用权力帮助亲戚搞房地产开发谋利等。不过,对于上述说法记者未获权威部门证实。
“宜昌特色”
“宜昌前些年发展较快,说明郭有明是干实事的。他被调查很突然,可能有其他原因。”一位对郭颇有了解的湖北省政府部门官员说。
据这位官员介绍,郭有明性格直,比较务实,作风过硬,在选人用人上风格明显,爱用想做事、敢做事的官员。以宜都市为例,宜都市主要领导在郭有明的支持下,敢想敢干,使这个此前毫无名气的县级市,多项经济指标冲击全省前列。
“但这种直性格和选人用人风格同时具有负面性,容易得罪人,引发积怨。”前述官员说,郭到省里后,可能在关系处理上也并不如意。
他举例说,在一次某部门的全省工作会议上,郭有明与另一排名靠前的省领导同时出席,郭主持会议。按照一般流程,在那位领导讲完话后,郭只须做简单总结,不料郭却长篇大论,甚至超过前面领导的讲话时间。
“这种事多了势必会影响与他人的关系,在这方面郭有明做得并不完美。”上述官员说。而在一些人看来,郭有明的行事风格,明显带有几分“宜昌特色”。
在湖北,宜昌因其“块头”较大及拥有三峡电力枢纽,而地位特殊。也正因如此,形成了外人眼中的“宜昌特色”。
一位湖北省属部门官员称,作为省里官员,他们到各地方去开展工作,一般会受到较通畅的安排,但在宜昌则不然,“有时候感觉自己不受宜昌欢迎。”据他所知,这种情绪并非某一部门独有。
在一些学者或研究机构提出的有关调整、增加中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多套草案中,宜昌一直被列在最有可能升格的十多个区划的前端。
官场或有余震
郭有明现年57岁,案发前全职担任湖北省副省长不到一年半。在副省长任上,他分管国土资源、水利、农林业、三峡办、南水北调局等部门。
“虽然他分管的国土资源领域腐败易发,但因为负责时间较短,郭的落马应该与此无关。”一位受访官员分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