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进藏的地理学家徐近之
时间:2013-08-15
作者:newsman
来源:人民网

  徐近之(1908—1982),名念庄,生于重庆江津县朱沱乡渡牛村。1927年考取南京东南大学地理学系。1934年,徐近之被竺可桢派到拉萨,在拉萨建立了第一个青藏高原气象站。4年后徐近之进入爱丁堡大学攻读地形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新中国的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徐近之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

  上世纪20年代后期的东南大学(后之中央大学)人才济济,学风甚盛。地理系的学生徐近之以勤奋好学著称,他在课余常跟随讲师胡焕庸、黄国璋去紧靠校园的竺可桢教授家求教科研上的问题。竺可桢原为东大地理系主任,卓具学术成就,素孚众望。他于1926年应天津南开大学之邀,主持气象系和地理系。一年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蔡元培出任中央研究院长,立聘竺可桢为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他因此又返回南京。有时也去东大地理系授课,甚受学生们欢迎,竺可桢发现徐近之虽只是学生,但抱负远大,爱独立思考,是一个可造之材。于是他在为徐近之一一做讲解时,也着意加以指点。竺可桢曾几次对胡焕庸等讲师、教授说:他认为徐近之是颇具潜力的可造之才。在生活上对这个家境清贫的学生也尽力给予关照,还介绍他在《地理杂志》上发文章,并请编辑部适当多开些稿费以改善其生活,这令徐近之很感动。他是四川永川人,1908年生,父亲徐立堂为清末秀才,家境较差,但徐近之却自小好学,自强不息,16岁时毕业于重庆求精中学。1927年来南京,顺利考入东南大学地理系。他很赞同竺可桢一向坚持的气象学地理学密不可分的观点。

  1934年春,竺可桢派徐近之前往西藏拉萨筹建气象站。临行前特在家里设便宴,请徐近之吃饭。竺可桢想到路途遥远,困难重重,心里着实不安,说到去拉萨后如出现不能适应高原气候和恶劣环境,尽可以先回来,待时机成熟再重组科研队进藏。徐近之慨然表示:“近一二十年来,英国、瑞典等国科学家探险家接连来华深入西藏青海新疆内地从事科研考察,他们能百折不挠,冒险犯难,我们中国科研工作者就更应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地前进,作出科研贡献。总不能让外国人瞧不起我们!”竺可桢很受感动,为自己的门生敬了一杯饯行酒……在这次进藏之前的几年里,徐近之已在我国地理科学界有了一定名气。1931年,我国中央研究院就派正在中大读书的徐近之休学参加瑞典人斯文海定为首的中瑞西北科考团赴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在辽阔的气候多变的大西北从事科研考察,他历时一年才返回南京,形神俱疲,又黑又瘦,但他积累了许多数据资料,取得不凡的成就。1933年徐近之又应政府行政院资源委员会主任钱昌照之邀赴西藏调查,取道西北青海入藏,但因某些原因未到达拉萨,只在川藏交界地区工作数月便折回。此行还是取得一些成就。这一回徐近之带了两名助手,再转西北青海入藏,沿途几人骑骡马,雇了藏族牧民带路,风餐露宿,说不尽的艰难劳顿,徐近之仍日日坚持气象测量并作记录,又写地理考察日记,到达拉萨很快完成了青藏高原上第一个气象站的建立工作。后来还写出了《1935年拉萨之雨季》等重要论文,受到国内外气象地理科研界人士广泛重视……三年后,徐近之和两助手辗转云南和越南,经海路抵达上海,返回南京,在下关火车站受到竺可桢、张其均、胡焕庸等学者教授和数百中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抗战初,徐近之考取第六届中英“庚款”公费生,初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后转赴美国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学有所成,更为以后搞地理奠定了深厚基础。1946年他从美国回到祖国,任南京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徐近之的学术成就多多,不再多说。解放后,他任中科院南京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有专著多种为祖国建设作出了贡献。“文革”浩劫中,徐近之度过了十余年不堪回首的日子。粉碎“四人帮”后,他重又精神焕发投入工作,只是天不假年,大限将至。1982年徐近之与世长辞,享年74岁,夫人胡国惠遵其遗嘱,将上千册遗留书籍赠给中科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外文资料则赠给南京图书馆。其存款近万元赠给南京儿童福利基金会,以嘉惠后生不负先生遗愿。

【责任编辑:琦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