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李大钊讲学遗址将建商场 系河南文物保护单位(2)
时间:2013-08-13
作者:newsman
来源:人民网

  在距此不远的红旗广场游园内,有一座新建的仿明清砖石雕刻的门楼,长约6.6米,宽约5.32米。下部青石浮雕须弥座,上部墙身青砖丝缝筑,正面及背面墙身雕刻吉祥图案,顶部灰色筒板屋面,中部檐下施以斗拱,中间设一褐色对开木板门,门楣设计上为青石雕刻梁枋及垂柱挂落,正面雕刻“魏巍故里”。

  背后右侧的碑刻中,郑州市文物局这样描述:“明万历年间,当朝大臣魏尚贤不满阉党专权,愤而辞官回乡,在郑州东街择地建宅,人称魏家大院。大院坐北朝南,占地百余亩,为三进七跨六胡同建筑群。主体建筑为砖木双层结构,前有过街牌楼、后有私家花园,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布局严谨,搭联有序,为北方民居建筑之经典。大院历经400余年,20世纪90年代在旧城改造中被拆。”

  魏家大院,也是著名军旅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魏巍童年生活过的地方。如碑文中所述,那所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大院,在旧城改造中已经全部被拆。那现存的这座二层小楼,与魏家大院究竟有没有关系?它是不是魏家大院残留的一小部分?

  魏家后人:与魏巍故里没有关系

  魏巍的后人基本都迁居北京,为了验证志愿者们的发现是否属实,记者昨日联系到在郑州的魏巍的侄子魏瑞明。魏瑞明来到现场,看了老宅之后说:“这确实是个明清建筑,但我可以确定,它不是我们魏家大院的一部分,不在当时的院落之内。”

  据在此居住多年的邻居说,这所大宅子是明末清初,一位在东大街做染坊生意的姓魏的商人所建,质量很好,前几年还有人租住,近几年一直空着,房子的主人现在何处,无人知晓。“这几年,文物部门的人也来了几次。”

  这所古宅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风雨雨,是历史变迁的一个印证。如果无人问津,它的命运,要么是自然坍塌,要么是被无情拆毁。

  魏巍在《寄故乡》一文中,这样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尽管他乡的水更甜,山更青,他乡的少女更多情,他乡的花草湖光更温柔,然而,人仍然是爱他的故乡的……”而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所谓“魏巍故里”,仅是一道门、一座牌坊而已。一些真实存在的老建筑也朝不保夕。

  郑州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郑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郑东军认为,老建筑很多都是风雨飘摇,缺乏维护,岌岌可危。如果文物申报、评定的程序能够加快,及时给这些老建筑一个名分,无论是对责任主体的保护积极性还是对制约动迁,都有积极意义。

  开元寺塔曾是明清“郑州八景”的第一景

  郑州曾经有一座唐代的开元寺塔,高52.7米,13级,8棱,二七塔比它只高出10米。话说开元寺塔,可谓大名鼎鼎。它是明清“郑州八景”的第一景,历史上素有“古塔晴云”之称。每届晴日,遥望蓝天,浮云掠塔而过,形成奇妙景色,引得不少墨客骚人的吟咏赞誉。清知州张钺诗曰:“擎天一柱映斜日,高造浮屠上入云。伊孰当年藏舍利,烟岚雨后色平分。”

  可惜的是,它在二七广场原木塔建成的前7年倒塌了。

  开元寺塔大名鼎鼎,上过法国人的明信片

  还有不少史学家认为,能代表古代郑州建筑的是一楼一塔,楼是夕阳楼,塔就是唐代建的开元寺塔。上世纪,法国出版的一套河南古迹明信片中就有开元寺塔的影像。

  寻访开元寺塔并不难。在郑州东大街旁有一条小路名叫塔湾路,有二三百米长。老郑州人称此地为塔湾,就与开元寺塔有关,该名从古沿用至今。

  据说,开元寺塔遗迹位于第一人民医院,而塔基就在门诊楼东头。1974年,开元寺塔的地宫被扒开,宫里全是水,水抽干后现出一石棺,还有力士、武士石像等。如今,这些文物在郑州博物馆保存。出土的四个金刚力士,或执剑,或执杵,或安静站立,或大声呼吼,展现了北宋初年的石刻艺术水平。

  开元寺塔难觅踪影,遗址上已建成医院,专家建议重建宝塔成城市一大景观

  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建开元寺,面积约有540亩。寺内有一古塔名叫舍利塔。塔高50多米,为八角13层楼阁式建筑。原先,开元寺塔每层均有棚板和木梯,人可盘旋登塔观景。塔座面南开有两扇铁门,内供有石雕佛像,塔顶层有藏经楼,有僧住守,八面轩窗,昼则四外风景尽收眼底,夜则灯火远耀,十里可见。

  1851年,太平军在开元寺和清军鏖战,清军烧掉了塔内的木梯,塔遂成一空筒。清同治年间再次重修。

  据说到清光绪年间,塔已是无顶之塔了。开元寺塔失塔尖后降为十一级,诗称“断塔”。有这样一个传说:月里嫦娥有次遨游太空,被舍利塔尖挂住绣裙,一怒之下,她一巴掌将塔尖击落,掉在黄河北岸的原阳县了……不过,原阳县黄河岸边确有一座小塔,酷似开元寺塔尖,但这不过是一种巧合罢了。

  1944年春,日寇进攻郑州时,把开元寺塔炸掉了一半。在塔内躲避战火的30多位民众也同时罹难。从此,开元寺塔变成一片废墟,并逐渐在郑州消失。另有一传说,塔毁的当天晚上,日军炸塔的两架飞机坠入黄河。

【责任编辑:琦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