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上眼也能辨识物品 谷歌眼镜帮你实现
时间:2013-08-09
作者:newsman
来源:人民网

  中关村在线消息:谷歌智能眼镜的出现让人们既期待又担忧,虽然在个人隐私和公共安全上存在隐患,但是它也在医疗等方面带来了突破。国外两名硕士生就合作开发了一款新的谷歌眼镜App,能帮助视障人士分辨日常物品。

  这款App名为OpenGlass,发明者是Brandyn White和Andrew Miller。这款应用有两个重要功能,第一个功能是“Question-Answering(问与答)”。用户佩戴上谷歌智能眼镜后,通过OpenGlass应用就能将眼前的物品拍照,然后上传到亚马逊Mechanical Turk(土耳其机器人)和Twitter社交网络上,会得到照片里物品名称的答复。

闭上眼也能辨识物品 谷歌眼镜帮你实现

  谷歌眼镜能帮视障人员识别日常用品(图片来自engadget)

  另一项重要功能就是Memento预录语音服务。这项功能里事先由工作人员在特定场景中拍下照片,并语音录入环境描述。当视障人士佩戴谷歌眼镜面对同一场景时,OpenGlass应用就能智能识别出来,并播放之前录入的语音描述,来帮助用户了解环境。

  谷歌智能眼镜OpenGlass应用演示

  不过这项App目前仍在内部测试阶段,要等要更加完善,并且谷歌方面完全开放开发者应用发布后才有可能对外上架。有兴趣的朋友们现在只能看看视频了解下,想要亲自试用还得继续等待。

  延伸阅读:医学博士开发应用 谷歌智能眼镜能救命

  智能设备的不断出现,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改变,包括医疗领域。苹果iPad广告中就曾介绍了多种App对于医疗的帮助,如今的谷歌智能眼镜也有着这样的潜力,并且很可能更胜一筹。

  国外一名医学博士克里斯蒂安·阿萨德(Christian Assad)就正在研发一款谷歌智能眼镜应用,从而将其转变成真正的救命设备。在阿萨德的设想中,这款应用应该能够实现以下功能:

医学博士开发应用 谷歌智能眼镜能救命

  谷歌智能眼镜App或能救命(图片来自cnbeta)

  一、戴着谷歌眼镜在路上看到有人晕倒;

  二、说“好的,眼镜,心肺复苏眼镜”;

  1) 屏幕出现(气管评估、呼吸和循环)指示。

  2) 说“好的,眼镜,无脉搏”。(这里利用了麻省理工学院Hao-Yu Wu等人开发的算法,使得普通摄像头可以准确测定一个人的脉搏)。在这里运用这种算法可以帮助判定胸部按压是否充足,告诉抢救者停止按压后病患的脉搏是否恢复。

  三、随后会触发下列算法。

  1) 眼镜会播放音乐,引导施救者以固定速率进行胸部按压;

  2) 陀螺仪会显示按压是否充分;

  3) 追踪心肺复苏的时间和胸部按压的次数;

  4) 利用GPS找到位置,拨打911;

  5) 通过GPS找到最近的自动体外除颤器,信息将会被众包网站获得;

  6) 将简讯传到医院,让他们做好准备。

  在阿萨德医生的理念中,将科学、技术和流行文化结合到一起,创建出一个既简单又很重要的平台,让谷歌眼镜进化成了一件有趣的数码健康工具。

  延伸阅读:谷歌眼镜受限 英国政府禁止开车时佩戴

  谷歌智能眼镜推出后一直备受关注,很多人都希望体验这款神奇的产品,不过似乎Google Glass想要普及还面临着很多顾虑。近日,英国政府交通部就禁止司机在驾驶过程中佩戴使用谷歌智能眼镜。

  而这项举动使得谷歌智能眼镜的一个重要功能失去作用。谷歌眼镜有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佩戴者在驾使汽车过程中,眼睛不用离开路面就能查看地图和导航。

谷歌眼镜受限 英国政府禁止开车时佩戴

  英国政府禁止开车时佩戴谷歌眼镜(图片来自cnbeta)

  虽然谷歌智能眼镜并没有在英国正式发售,但是英国政府部门还是对这项新产品表示了担心。他们认为谷歌眼镜对司机而言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性质和手机差不多。因为谷歌眼镜除了能提供地图和导航服务外,同时还提供了比如说看视频、查看新闻等许多娱乐服务,司机的注意力很容易会被分散。

  交通部一名发言人称:“我们知道谷歌眼镜即将上市发售,因此目前我们正在和警察部门协商,确保市民在驾驶的过程中不会使用谷歌眼镜。对司机而言,在驾驶过程中必须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路面上,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根据目前英国的法律规定,如果司机在驾车过程中使用谷歌智能眼镜,将会被处罚60英镑,并扣除3分积分。

  延伸阅读:谷歌自爆智能眼镜“OK Glass”口令来历

  笔记本、手机等设备想要进入菜单都有专门的按键,不过对于小巧的谷歌智能眼镜来说就没有这么多空间了。于是,谷歌为Google Glass设计了一个简单好记的启动口令——“OK Glass”。关于这个口令究竟是怎么来的?近日,Google Glass的市场营销经理阿曼达?罗森伯格(Amanda Rosenberg)特意发表了一篇博客讲述这个口令的来龙去脉。

【责任编辑:琦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