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出台,在“国六条”的基础上更加细化,将2015年国内光伏发电装机目标在2000万千瓦基础上再上调75%,提出今后3年将新增装机容量3000万千瓦,并首次明确电价和补贴机制以及光伏准入门槛。
“按此推算,"十二五"期间光伏发电量将是此前《光伏十二五产业规划》中目标发电量的2-3倍。”曾少军说。
过去几年中国光伏企业接连遭遇欧美双反调查时,曾有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指出,大部分光伏企业如果想要在国内销售,都会面临“关系”瓶颈,即如果没有一定的国企背景,进入国内市场困难重重,这种困难甚至比在美欧遭遇到的阻力更大。
曾少军也佐证了这种观点,他举例说,自己所在的全国工商联的会员大部分以私营企业为主,在新能源风风火火开展时,大部分国企已经跑马圈地,占好了地盘。在他过去的经历中,凡是竞标成功的案例,都是因为和几个央企联合竞标。
对此,《意见》称,将加强市场监管和行业管理。制定完善并严格实施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规范光伏市场秩序,促进落后产能退出市场,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严格执行光伏电站设备采购、设计监理和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度,反对不正当竞争,禁止地方保护。
“李克强总理此举,也是想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找到一个突破口。新能源被认为是转变过去依靠污染环境的重化工推动经济的最好替代产业;而在新能源领域,仅有太阳能光伏能够占据很大比例的出口与投资,而且已经达到一定规模。”曾少军说,“这一系列举动,不仅稳定了新能源产业的国际市场,也为国内市场的有序开启找到了市场与空间。”
曾少军算了一笔账,根据《十二五新能源发展规划》和《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由于在日本核泄漏事件之后,核电产能被严格限制,水电站与风能在中国也受到资源限制,现有太阳能光伏产品产能远远不够填补上述两个规划提出的任务。“因此,我们要珍惜现在形成的光伏行业规模,一旦全行业受挫,恢复士气就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