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楼市出现的一处“日光盘”引人关注,“数不清的排队者,买房就跟抢白菜似的……”。近期类似“抢房大战”,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眼球、推高着市场的预期。究竟是什么原因突然点燃了购房热情——关键性因素还是价格。
以中建国际港为例,开发商对外宣称的房屋开盘均价是24500元每平方米,而同时期,周边2010年以后交付的次新二手房价格普遍已在29000元每平方米到33000元每平方米之间,相比之下,中建国际港价格优势明显。
为什么同样的地段,新房价格出现了与地区均价背离的情况?这与北京今年来强势推动的“限价”政策不无关系。3月30日,北京市出台规定:要求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提高商品房预售许可门槛、加强商品房销售价格引导”,“对报价明显高于项目前期成交价格”“周边在售项目价格”且不接受指导的商品房项目,可暂不核发预售许可证书或暂不办理现房销售备案。
类似中建国际港这样的楼盘,正是在政府指导价之下产生的低价样板。政府以价格审批指导的方式,帮购房者和开发商“砍价”,希望达到调控房价的目的。从政策的出发点来看,这无疑是抑制高房价最有力、最有效的做法。不过,一处中建国际港注定无法成为所有购房者的“福音”。它的热销不仅是价格低于周边,同时也在于其供应十分有限。
在这里“抢”到一处房源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在“抢房”过程中,她几乎动用了所有的社会关系,其中的隐性成本外人根本不知道。中原地产研究总监张大伟表示,只有当低价楼盘大规模出现时才会对市场均价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挤牙膏式出现的低价楼盘只能成为人们眼中投资的价格洼地。
事实证明,目前开发企业的拖延,造成的直接后果并非是房价的应声而落,而是市场供应的突然紧张,这种短时间内突然放大的供需矛盾不仅让很多购房者买不到房子,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强化了人们对后市看好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