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高位山体滑灾害已致43死亡 失踪失联118人
时间:2013-07-14
作者:newsman
来源:荆楚网
记者从7月13日晚9点在都江堰市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今日19:00时,都江堰市7.10特大型高位山体滑坡重大自然灾害已造成43人遇难,登记的失踪和失去联系人员达118人。
统计数据显示,自7月8日20时起,都江堰市出现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呈现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危害性大等特点。其中最强降雨时段出现在7月8日20时至7月10日20时,全市35个点位雨量达到250毫米以上,12个点位雨量达到500毫米以上,累计最大降雨量为1059毫米,雨情为历史极值,是1954年都江堰市有气象记录以来雨量最大的一次降雨。
中兴镇是本次暴雨灾害的重点受灾区。强降雨发生后,成都市和都江堰市相继发布了暴雨预报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市委市政府立即组织干部对全市防汛抗洪重点区域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了应急响应,并对邻山沿河的大批群众进行了劝导转移,先后共紧急转移安置26954人。其中,中兴镇7月9日组织对三溪村1组50余名群众和其他避暑人员实施了转移。7月10日上午,又组织转移60余名三溪村群众和其他人员。10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中兴镇三溪村1组一处山体突发特大型高位山体滑坡。经过全力搜救、对滑坡体进行清理,并与村民和寻亲家属反复核实,截至7月13日19:00时,灾害已造成43人遇难,登记的失踪和失去联系人员为118人。
经专家现场勘查和初步分析,灾害是一次特殊地质和降雨条件下形成的特大型高位山体滑坡引发的重大自然灾害,具有隐蔽性强、突发性高、规模大等特征。据了解,地质灾害坡体由砾岩构成,岩体强度大、外观无裂缝,植被极为茂密,坡体位置高差200余米,多家地质勘探单位分别在2005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2年及今年汛期前先后对都江堰市全市地质灾害开展了排查,均确定此处非地质灾害隐患点。与此同时,滑坡点位于自然斜坡的反倾坡地带,与三溪村1组村民最近房屋相距约500米,有较大的安全距离。但7月8日以来持续特大暴雨形成的坡面地表水大量汇入山体内部的贯通性裂缝,形成高水头压力,在高水头压力推动下,突发高位下滑100余米、平滑50余米的特大型山体滑坡,达到150万立方米的滑坡规模,致使三溪村1组部分农房被掩埋。当地官员表示,灾害发生时当地一直处于持续特大暴雨状态,受雨情影响和道路阻碍,户外观察条件极差,因此滑坡瞬间便造成了严重灾害。
据当地政府接受,灾害发生后都江堰市迅速启动抢险救灾工作,第一时间在中兴镇上元村成立都江堰7.10特大型高位山体滑坡救灾指挥部。在四川省、成都市的统一指挥下,紧急组织1000余人救援力量,连夜冒雨开展救援工作。
由于灾害现场地形复杂,受到地形的限制,救援工作的有效工作面狭窄,加上持续暴雨和次生灾害随时可能发生,客观上给救援工作造成了较大困难。目前,灾害现场的搜救搜寻工作仍在继续进行,确保能用的力量全部用上,做到不放弃任何一点希望。
为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都江堰市组织力量千方百计转移受困群众和其他人员,截至7月11日18时30分,中兴镇三溪村、两河村共589名外来避暑人员已全部安全转移。为转移群众和寻亲家属设立了临时安置点,为他们提供了食物、饮水、衣物、医疗等后勤保障,抽调220名干部,并组织100余名志愿者积极开展救助和抚慰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和遇难、失踪失去联系人员家属得到妥善安置。
记者获悉,目前当地除全力开展搜救搜寻工作外,有关部门还积极做好其他有关工作:一是加强地质灾害预警监测。由于强降雨天气仍可能发生,还存在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都江堰市按照专家的建议,对灾害现场及周边山体地质结构情况进行严密监控,排查险情,特别是发动当地村组干部,重点加强撤离通道、临时避险点位等区域的地质灾害预警监测,确保不因次生灾害造成新的人员伤亡。二是积极做好寻亲服务工作。设置失踪和失去联系人员家属接待点,开展寻亲信息登记,进一步查清相关情况。同时,安排专人积极做好受灾群众及寻亲家属抚慰工作。三是细致做好遇难人员身份辨认工作。目前,已经采集寻亲家属DNA样本162份,遇难人员DNA样本37份,经比对,已确认10名遇难者身份。四是切实做好卫生防疫工作。对灾害现场及周边区域进行卫生防疫工作,保证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疫情。
新闻发言人表示,都江堰市将进一步加大搜救工作力度,“人的生命是最为宝贵的,我们将继续在灾害现场开展科学搜救搜寻工作,只要还有一丝希望,我们就将竭尽全力,绝不放弃,尽最大努力继续搜救搜寻失踪及失去联系人员。”
与此同时,当地将进一步做好家属抚慰工作。有关部门将继续做好遇难者家属及寻亲家属的接待安排,听取他们的合理诉求,尽情尽义做好抚慰工作。
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监测力度。当前都江堰市正处于主汛期,很有可能还会出现极端天气,当地有关部门将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求,重点加强沿山区域地灾隐患的排查工作,做好预警监测、主动避让等工作,有效避灾,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责任编辑:琦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