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政府放心工程”豆制品 八成出自黑作坊
时间:2013-07-05
作者:newsman
来源:随州日报

  停在“2011年”

  短片:问政前夕,在万松园菜市场,4家豆制品门店挂着政府放心豆制品厂商的标牌;当问及豆制品安全监测情况,市场管理办人员说“只负责招商”。另有豆制品经营户说,政府放心豆制品进价高,大多经营户从小作坊进货,混着卖;工商部门前往查探,发现2家未挂牌的豆制品门店进货单日期“停留”在2011年,销售的豆制品说不清来源。

  高丹彦(在主持人的追问下):这确是工商工作的薄弱环节,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短片暴露出基层工商所的同志日常巡查和监管、严管不到位,执法效果也不理想。

  秦军:这暴露出管理不到位,也暴露出监管的失位。一旦查实短片反映问题的背后有“潜规则”,将打破这个“潜规则”,给老百姓真正放心的豆制品。

  菜有问题

  菜场改造后再说

  短片:万松街工商执法人员说,万松园菜场正准备提档升级,改造后豆制品就不会有问题,他还举例说此前电业生鲜市场也查处过此类案例,改造后就列入了政府放心工程。

  市质监局局长吴明益:菜场改造是政府实施的民心工程,菜场销售的是有正当来源(有正当生产企业或具备生产条件的作坊)的豆制品。

  高丹彦:市场内做的比较好,是监管到位的作用。

  吴明益:从正规渠道、按行业标准生产才是让人放心的豆制品。

  “政府放心工程”

  从黑作坊进货

  短片:督查员以市民身份去电业生鲜市场买豆制品,看到6家经营户都有“政府放心工程”字样,经营户都说从大厂进货;6月初一天清晨,督查员以工厂食堂进货名义,来到王家墩商务区附近几间民房,找到了三家被废品收购站包围的豆制品作坊,其内灯光晦暗墙面漆黑,几个打着赤膊的男人正在加工豆制品,卤水冒着黑色水泡,工业铁桶里有做豆腐的水,且已发黑;作坊主出门送货,督查员一路跟踪,发现这个作坊送货的第一站就是电业生鲜市场。

  观众:请问高局长,对市场情况是否了解,对市民如何解释?问吴局长,又脏又乱的小作坊,怎么成了政府放心工程?

  高丹彦:这事不清楚,但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巡查不到位带来的工作弊端。

  吴明益:武汉市80%以上的豆制品来自小作坊,小作坊存在问题确实较多,而且大多没有证照,这有历史的原因。今年列为十个突出问题,所以要集中整治。放心豆制品工程,是政府以前的民心工程,仅10家,能为市场提供20%的豆制品,主要供大专院校和事业单位、超市。

  秦军:黑作坊在武汉市城乡接合部普遍存在,多年来一直在清剿,但黑作坊一直跟我们打游击战,应该说这个小作坊是“漏网之鱼”。这说明监管体系还有问题,“网”织得太大了,下一步结合国家调整食品监管的流程,把生产和流通领域的食品问题全部划给了食药监局,今后在此过程中要重新“织网”,一定要让漏网之鱼绳之以法。

  邵为民:短片显示了监管的缺失,不容置疑。以豆腐为例,从原料到餐桌,一共有五个部门分段监管,五个部门的无缝对接中还是有漏洞的。7月1日以后,“五龙治水”的现象将统统归市食药监局杨局长管。建议市民尽可能到超市买豆腐,治理还需一个过程。

  “打点”到位

  黑心菜变“放心工程”

  短片:据政府推荐的16家放心豆制品厂家名单,督查员以进货名义,随机探访了位于汉阳某工业园的平康豆制品公司,车间墙面漆黑,墙上结了蜘蛛网,地面垃圾臭水满溢,运输豆制品的不锈钢桶内残渣没有清洗发臭。公司老板说每天向三镇供货,日消耗豆子4~5吨,“打点到位”就没人查。

  主持人:请问吴局长,打点谁?为什么要打点?请正面回答问题,不要打点我。

  吴明益:打点的意思就是送好处,做法肯定不对。从短片看,监督缺失,打点了就不能公正执法。

  尚重生:怎么克服日常抽查、巡查的局限性,怎么调动社会资源参与监管?

  秦军:以抽查和排查结合,减少局限性。

  高丹彦:用红黑榜的形式来监管。

  不用办证

  租房岔开小作坊

  短片:督查员探访多个城中村,以做卤菜为由准备租房,在硚口发展一村、三眼桥北路,很轻松就找到了出租房屋,房东承诺不用办证,从来没人上门查。三眼桥北路一家门店准备转让,并称在这一带小餐饮都不用办证。

  观众:问吴局长,为什么这么多小作坊可以坦然地说不用办证就可以经营?

  吴明益:以前的法规不健全,武汉的大部分小作坊都没有办营业执照。

  杨泽发:食品安全监管任重道远。

  谭邦和:小作坊问题,有文件有法规有经费有队伍有工作程序,为何屡禁不绝,长期存在?症结到底在哪里?

  餐馆“秘制”

  对付食品添加剂备案

  短片:在江汉路、吉庆街、汇通路等小餐饮集聚地,走访20多家招牌或菜单中有秘制、特制字眼,仅一家火锅店公示了添加剂。对于国家、省、市规定的添加剂备案制度,多数店家不以为然。

【责任编辑:琦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