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回顾总结吉林振兴发展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党的十六大以来吉林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最重要的就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中央精神与吉林实际结合起来,着力在统筹上下功夫、在创新上求突破、在落实上见成效,从而摆脱了老工业基地举步维艰的困难局面,进入了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新阶段。
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明确全省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央实施振兴东北战略以来,吉林历届省委、省政府班子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突出关键环节,合力攻坚克难,振兴老工业基地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老工业基地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仍未从根本上得到破解,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结构调整任务较重,民生改善欠账较多、压力较大,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我们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和阶段特征,认为吉林正处在“三个关键节点”,即处在夯实基础、积蓄能量、调整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节点;处在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支撑、相互融合、互动发展的关键节点;处在破除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加快形成经济内生增长机制的关键节点。在这样一个爬坡过坎、充满“两难”的阶段,必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经济与社会、总量与结构、发展与民生、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切实把中央精神和要求落到实处。因此,我们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特色城镇化、实施富民工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实施“强基富民固边”工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意见》,实施十大产业发展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推动工作落实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实践抓手。我们确立了未来5年全省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用好发展机遇期,妥善应对矛盾凸显期,突出“发展”和“民生”两个关键,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战略,强化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动力支撑,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让城乡居民过上更加殷实富裕、自信尊严、充实快乐、和谐安全、舒适健康的美好生活。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推动振兴发展的根本目的、衡量工作成效的最终标准。
二、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
从根本上讲,老工业基地所有困难的根源在于体制机制不活,而这又是发展不够、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可持续造成的。抓住了“发展”,就抓住了吉林全部工作的“牛鼻子”。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方面迈出了新步伐。一是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投资出口良性互动。全面实施十大产业发展计划,做大做强支柱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突出抓好产业间、企业间相互融合、配套协作,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和集聚度。二是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农民为本”这个根本原则,牢牢把握“三农”工作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利益问题、利益问题的关键是收入问题这一主线,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全面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三是着力加快特色城镇化。统筹推进“三化”是实现吉林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希望所在,其中城镇化是事关全局的一篇大文章。我们准确把握正确方向,更多地从解决“三农”问题入手,从减少农民、善待农民、提升农民、富裕农民的角度来谋划城镇化,更多地从发展新型工业化、优化产业结构、强化产业支撑的角度来推动城镇化,更多地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土地、资本、劳动等优化组合,促进资源、产业、人口等有效配置的角度来发展城镇化,突出加快长吉一体化、带动中部城市群发展,大力推进区域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四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牢固树立“重视科技就是重视吉林的明天,投资科技就是投资吉林的未来”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和市场驱动并举,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五是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深入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松花江水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10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等生态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把节能减排与结构调整、技术改造、民生改善结合起来,努力走出一条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新路子。六是着力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振兴发展注入强大活力、提供持久动力。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坚持市场化取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在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方面,坚持公平正义取向,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社会发展转型。把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作为全省扩大开放的有效载体和改革创新的重要平台,加快形成以珲春为桥头堡,以延(吉)龙(井)图(们)为前沿,以长(春)吉(林)为腹地支撑,促进边境与腹地联动发展的格局。
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标,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民生是发展的目的和动力。抓住了民生,我们前进的方向就不会出现偏差。我们始终坚持把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不懈地抓好民生工作,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一是加快推进富民工程。稳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企业职工最低工资动态机制和政府、企业、工会三方面定期协商工资形成机制,连续3年大幅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二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统筹解决44.9万名厂办大集体职工和21.06万名“五七家属工”参保续保问题;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建立更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三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政府扶持和体制改革两加强,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发展,深入实施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送戏下乡、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四是着力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把让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住有所居、住得温暖作为工作目标,全面推进“八路安居”工程,全省超过1/5人口的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大力实施“暖房子”工程,84.02万户、255.11万城市居民供暖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成为广受赞誉的民生改善工程、节能减排工程、环境提升工程和扩大内需、促进发展工程。五是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实际困难。连年大幅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圆满完成10年扶贫计划。
四、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基础,努力创造良好的改革发展环境
和谐稳定是民心所向、发展所倚、事业所需。我们始终坚持做到“五个必须”:必须树立一个理念,就是没有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毫无意义;没有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我们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必须强化一个意识,就是要知道“害怕”,懂得没有忧患意识、危机就会找上门来,没有责任意识、事故就会找上门来。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要坚持重在预防,把事情想在前头、工作做在前头、问题解决在前头。必须坚持一个标准,就是千方百计做到事情要解决、情绪要理顺,把矛盾控制在初始、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必须严守一个纪律,就是要以铁的纪律,坚决防止发生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性事件、坚决防止发生严重暴力恐怖事件、坚决防止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坚决防止发生大规模进京上访活动和重大个人极端事件、坚决防止发生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把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统筹起来谋划,把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联系起来推动,把社会管理与群众工作结合起来实施,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吉林特点、体现时代特征的社会管理新路子,全省改革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五、以党的建设为根本,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在增强党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和制度的约束力上下功夫。我们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巩固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切实把解放思想的成果转化到实践层面,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努力提升决策水平。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等活动,全面加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在全省开展帮扶困难群众、帮扶困难党员、帮扶薄弱基层党组织的“三帮扶”活动,帮助基层和党员、群众解决了一大批实际问题。四是加强作风建设。要求各级干部做到“胸中始终有大局,心里时刻有群众”,在“快、实、细、新”上下功夫,加快工作节奏,做实工作措施,细化工作组织,创新工作路数和办法。大力倡导紧密联系实际之风、务实重行之风、改革创新之风、艰苦奋斗之风、密切联系群众之风。五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求党员干部始终保持一颗敬畏心、亮起一盏“红绿灯”。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落实农村重大事项民主决策、“三资”代理服务、勤廉双述民主评议干部三项制度。深入开展教育收费、医疗服务、高考考风考纪等专项治理。严格处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一批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我们感到,增强党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和制度的约束力,是一个有机整体,是我们党赢得群众信任,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基础和前提。(作者:中共吉林省委书记 孙政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