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计划整修校园古建筑 6000万换装地质宫
时间:2012-07-28
作者:董雄波
来源:未知

吉大计划十年内整修所有校园古建筑

本报讯(记者 王威 实习记者 闫纪杭) 吉林大学校园内有十余处伪满洲国建筑,作为非专业部门,面对如此多的古建筑该如何保护修缮?维修资金又从何而来?始于院校合并后的12载文物保护之路,吉大又有哪些经验与思考?昨日,吉大后勤处处长林立中跟记者足足聊了一个下午。

6000万元给地质宫换装

地质宫,这座伪满旧宫于去年11月结束维修后,以崭新的姿态跨入新年,并与文化广场对面的伪满八大部,共同成为长春标志性风景。这些建筑连同其拥有者,随着2000年院校合并,一起融入吉林大学。从此,文物保护与修缮成为吉大后勤工作的重中之重。

林立中在任4年,和省级历史文物地质宫打了3年交道。2009年,经历半个多世纪风雨洗礼的地质宫,内外装饰出现破旧失修,修缮改造迫在眉睫。按照《文物法》“谁使用、谁保护、谁修缮”的规定,吉林大学3年间向教育部、财政部申请6000万元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地质宫修葺。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维修所使用的砖瓦都是在北京专门生产古建材料的工厂定制的,还聘请了曾经修缮故宫的专业团队施工,设计方案则是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承担。

“维修古建筑的花销是维护正常建筑的2倍到3倍。”林立中说,很多建筑构件长春本地无法生产,例如地质宫的琉璃瓦,一共有100多种样式,需要26万件,为了赶在冬季前结束工期,只好交由北京3家古建配件生产厂家共同生产。再如,更换吉大医学基础楼(原伪满国务院)的外墙瓷砖,这种特殊的泥烧砖只有福建晋江生产,千里迢迢的运输费用使维修成本提高了3倍。

古建筑保护的三大难题

尽管文物维修工作繁琐且需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但吉林大学仍以每年维修1栋至2栋古建筑的进度,计划10年内整修校园内所有古建筑,这些经过大修的“老古董”将继续在风雨中安然挺立。

吉大作为非文物保护专业单位,在文物维修过程中遇到很多难题。首先,建筑物没有图纸和档案,维修前必须实地测量并重新绘图。其次,由于建筑大多是上世纪30年代建成,使用的材料有木材、石材、泥材,这些老工艺都要请文物专家把脉后再“摸着石头过河”。

最令人头痛的还是建筑材料,这些跨越了大半个世纪的建筑物,其配件基本都已经停产。林立中说,吉大医学基础楼的钢窗因年久失修,没有一扇窗子能关严,他们原打算换成塑钢窗,但向文物部门申报时被退回,要求“修旧如旧”。但这种钢窗早在几十年前便已停产,林立中和后勤处的同事们在国内四处寻找无果,最终选择了天津的一家钢窗生产企业进行仿制,算是解决了难题。

谁来主导修缮校园古建筑

从清华大学的百年学堂,到吉林大学的地质宫,校园里的古老建筑物,在彰显大学文化积淀的同时,也是各大学重要的教学科研场所。

2010年清华大学百年学堂失火后,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满腹疑问:“清华大学的文物使用环境很好,也是参观单位,管理理念也很现代,可以说是最不应该发生火灾的地方,为什么会发生火灾?值得深思。”

而在林立中看来,尽管文物法确定了“谁使用、谁保护、谁修缮”的原则,但凭借使用文物古建筑的非专业单位组织专业队伍设计施工,这就如同外行领导内行,很难做到万无一失。

林立中告诉记者,不少欧美大学的校园里也有古建筑,其中一些国家采用的模式是由政府主导维修,因为古建筑不仅是大学的,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财富。所以应该借鉴国外经验,在《文物法》确定的原则下,由使用方与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文物部门组织协调设计、采买和施工,各方发挥自身优势,才能确保文物古建筑修复工作的专业与安全。

【责任编辑:董雄波】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广西“床照门”厅官涉嫌受贿百万受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