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捕捞船队:白天休息晚上用灯光捕鱼(图)
时间:2012-07-25
作者:董雄波
来源:未知

南沙捕捞船队:白天休息晚上用灯光捕鱼(图)

7月16日晚,在永暑礁附近海域,渔民进行首次捕捞作业。渔民正在收获捕到的鱼

南沙捕捞船队:白天休息晚上用灯光捕鱼(图)

渔民采用灯光围网捕鱼,晚上打开灯,会吸引一种对灯光敏感的鱼。这是架在船周围的灯架 本版约图/李洪鹏

海南史上最大规模捕捞队赴南沙进入第14天,随船记者讲述渔民白天休息晚上工作此外——

南沙捕鱼能看碟听歌

今天是海南30艘渔船捕捞队赴南沙捕鱼的第14天。7月12日上午,海南省30艘渔船组成2个编队6个小组,在三亚水产码头举行起航仪式,前往南沙开展捕捞生产活动,这是海南史上最大规模捕捞船队。

该航次作业时间约20天。目前船队已经抵达此次捕鱼路线最后一站——南沙美济礁。

十几天过去了,渔民们在海上的工作、生活情况如何?本报记者采访了此次随船前往的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王存福。

据介绍,在船上一日吃三餐,正餐为三菜一汤,能吃到青菜;渔民白天休息晚上捕鱼,采用的是灯光围捕,就是在船四周架起四排灯架,晚上打开灯光,吸引对灯光敏感的鱼;休息时渔民还能看碟和听歌。

三四人住一间船上还可淋浴

据了解,此次赴南沙捕捞活动,不同于往常零散渔船的“单打独斗”,是由渔业合作社和渔业企业统一组织协调,采取编队分组的方式进行捕捞作业。

记者乘坐的是一艘综合补给船,吨位达3000吨,其余29艘渔船吨位平均在140吨左右。

补给船也是指挥船,船员有50多人,一般三四个人住一个房间,床铺非常小,只容得下一个人躺着。

这艘补给船共有五层,甲板以上有三层,船员住在第一层,三四个人一间,面积6到8平方米不等,虽然空间小,不过有空调、电源插口等基本设施;随行记者住在第二层,驾驶舱在第三层。

补给船上有一个专门的洗澡间,可以淋浴。同时在每个楼层的卫生间也可以冲澡,不过空间非常小,如果遇到大风浪,船只颠簸相当严重,就无法洗澡。

补给船一共有6个速冻间,一次可以速冻30多吨鱼,急冻室里的最低温度可达零下28度,这样捕捞上来的鱼可以从外到里都冻透,然后再冷藏保鲜。

此外,补给船还装有300吨柴油,两三百吨淡水,配备了三四百吨冰。

船上共有四种通讯设备——对讲机、单边带电台、北斗星通和卫星电话。

对讲机在海上使用,范围只限100海里内;单边带和公司联系,半个地球都可以接收到;卫星电话则能覆盖全球,使用方法和普通电话一样,每分钟2元;北斗星通可以发送32个字以内的短信。

一日吃三餐正餐三菜一汤

补给船和捕鱼船都可以做饭,做饭用的是煤气。但是,捕鱼船遇到大风浪后一般不能做饭。此次在从渚碧礁前往美济礁过程中就遭遇狂风暴雨,捕鱼船上的渔民20多个小时没有吃饭。

补给船带了足够多的食物、淡水,蔬菜有大白菜、空心菜等,食物一般都需冷藏,足够使用20多天。同时还带了方便面等食品上船。

每天的早餐是稀饭,午饭和晚饭都是固定的三菜一汤,一般会有一个荤菜,一个青菜,一个鱼,一份汤,一大帮人围着桌子吃。

渔民经常在白天休息时间钓鱼,然后交给随船厨师处理。

工作

白天休息晚上用灯光捕鱼

此次赴南沙的捕捞队均采用灯光捕捞的作业方式,白天不工作,夜晚采取围网捕捞作业,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打鱼方式,叫灯光围网。

29艘渔船均采用这种方式捕鱼,他们在船四周架起四排灯架,晚上打开灯光,就会吸引一种对灯光特别敏感的鱼。

夜幕降临,渔船便分散开,每艘船负责一片海域,开启船上的大型灯组,将鱼群吸引过来。大约两个小时后,开始围网捕鱼,整个过程一般会持续5-6个小时。

这种方式比较耗电,每盏灯有一千瓦,需要的人手也多,要十五六个。渔船会在夜晚围网几个回合,一般会持续到第二天天明。

由于受到季风和洋流影响,这个季节的南沙鱼类较少,平均一晚一只渔船能捕鱼200斤左右。相对于平日最高时7000-8000斤的产量,简直少得可怜。

在捕鱼途中,遇见越南渔船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7月12日晚上,中方渔船船队就“遭遇”了一支庞大的越南渔船船队。“在视野范围内,至少有40艘越南渔船。”当晚值班大副说。而当时海域在北纬12°以北,这块区域恰好属于中国此前颁布的伏季休渔令禁止捕鱼区域。

中国渔政船在船队抵达永暑礁后,赶赴现场开展护渔,而在其他时间,渔政船并非一直护渔。

娱乐

白天钓鱼还可打扑克

每天除了航行外,渔民一般在白天会选择钓鱼,还会聚在一起打扑克、聊天,有些渔民还自带了EVD等设备,可播放影片、听音乐。

一般在礁盘附近区域,中国移动网络实现了覆盖,所以每隔几天,船员都可以打电话出去。平时,只能通过海事卫星对外联络。

首日航行,随船人员显得异常兴奋,大家在渔船上拍照、摄影、聊天,除了随船记者外,部分船员也是第一次前往南沙,对于这帮日常在近海打鱼的“好汉”而言,南沙群岛,这个地方依然充满了神秘感。讲述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王存福采写/记者李洪鹏

【责任编辑:董雄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