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民生齐头并进,推动广东经济显现“筑底回稳”迹象
“幸福指数”推动“经济指数”
建设幸福广东
羊城晚报讯(记者马汉青)去年初,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广东“十二五”发展核心任务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作为全国经济总量第一大省,把“幸福”作为一个发展的核心任务,这在广东历史上还是首次。一年多来,随着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建设幸福广东”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变成老百姓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
“幸福广东”突出“以人为本”
什么是“建设幸福广东”?在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作了清晰、完整的阐释:建设幸福广东,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乡,改善社会治安,保障人民权益,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从而强化转型升级的目的依归和价值导向,使转型升级成果更好地转化成人民群众福祉。
“回首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可清楚看到,建设幸福广东的提出,是广东近年来不断探索、深化落实科学发展观认识,从重点突破到整体推进的突出体现。”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对羊城晚报记者分析,“建设幸福广东”摒弃了“以物为本”,更集中地体现了“以人为本”,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作为广东“十二五”核心任务,并明确转型升级是手段,幸福广东是目的,相当于抓住了推动广东科学发展的“牛鼻子”。
出台全国首个幸福指标体系
核心任务明确,落实是关键。要“建设幸福广东”,首先是要使发展不能停留在干巴巴的GDP数字上。为此,广东很快就启动了“幸福广东指标体系”的研究和编制工作,并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去年10月,广东在全国出台了首个省级幸福指标体系,内容涉及就业和收入、教育和文化、医疗卫生和健康、社会保障、消费和住房、公用设施、社会安全、社会服务、权益保障、人居环境等民生领域的方方面面。衡量“幸福”不仅看GDP,还得听老百姓怎么说。
今年2月份,广东首个“建设幸福广东指数”正式发布,结果显示:人均GDP高的地区未必就幸福,广东一些人均GDP排名靠前的市,就因为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幸福指标”拖后腿,排名靠后。结果公布后,在各市中引起了很大的触动。由此,量化可考的指标体系,从制度上督促了各级政府把“建设幸福广东”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多项经济指标好于预期
考核指标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把“建设幸福广东”融入到人们共建共享的共识中,融入到各级各部门的自觉行动中。一年多来,正是由于“建设幸福广东”的提出,“幸福”成为广东各地各部门各项工作中绕不开的字眼。从扶贫开发、增加就业,到公共教育均等化、城乡社会保险、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热点,成为各地建设“幸福广东”的重头戏。据统计,2011年广东财政民生投入达到4233亿元,占全省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达到63%。
特别是,今年以来欧债危机蔓延、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很多、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外经贸大省广东面临诸多挑战。而“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齐头并进,有力地推动着广东经济显现“筑底回稳”迹象,多项民生指标好于预期。今年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累计97.6万人,已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8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实际增长9.8%和11.2%,均“跑赢”了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