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平均降雨量164毫米 降雨最大点达460毫米
时间:2012-07-22
作者:董雄波
来源:未知

朝阳区姚家园路铁路桥下,一电动车司机试图推车涉水过桥洞。本报记者任峰涛摄

朝阳区姚家园路铁路桥下,一电动车司机试图推车涉水过桥洞。本报记者任峰涛摄

本报讯昨天白天,整个华北北部都被强降水收入“麾下”,内蒙古、河北、天津等地接连遭受大雨“洗礼”。北京也在昨天迎来了61年来最大一次降水过程,雨水瓢泼。

和此前突然发生的强对流天气过程不同,由于此次降水范围广、尺度大,因此更容易把握。据了解,市气象台早在7月19日就已经预测到此次降水过程并对外发布此次暴雨的预报。

“此次降水过程应该说是效率比较高的短时强降水。”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说,此次影响北京的西南暖湿气流比较宽,整个降水都处在西南暖湿气流里,而西南暖湿气流内降水的特点就是降水效率高,并呈现脉冲性,降水总是一波一波的。

截至今日2时,全市平均降雨量164毫米,为61年以来最大。此次降雨最大点在房山区河北镇,降雨量460毫米;城区平均降雨量212毫米。

孙继松表示,北京的西南部,可能是此次华北地区大范围降水过程的中心,也就是降水量最大的地方。他说,降水的发生有很多因素,如果假设大范围的条件一样,那么降水量的多少取决于地理条件。北京三面环山,西部为太行山脉,北部和东北部为燕山山脉,地形的作用易在山前地带出现降水中心,而此次降水中心(雨量最大)的地方正好是北京西南部的山前地带。

□对话

加大城市承载能力应对极端天气情况

记者:我们国家做过极端天气的预估吗?为什么极端天气事件在增多?

孙丞虎:从我们国家来说,区域性强降水和高温事件有增多的趋势。出现的频次是要多一些。强降水越来越多是因为气候变暖后,气温升高让大气的含水量增加了,含水量增加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大气中能够持有更多的水汽,这样当大气出现不稳定时就能降下更多的水,所以强降水的降水量在增大。第二个可能原因是,全球变暖过程中,大气高低层变暖的程度不一样,这种大气在垂直方向的不一致变化,影响了大气的层结稳定度,使大气变得更不稳定,更容易产生降水。

记者:有专家认为是大气环流的不正常状态导致极端天气发生,是这样的吗?

孙丞虎:大气内部,特别是在中高纬度地区,主要是受大气罗斯贝波控制,就是我们常说的西风带中的槽来脊去现象。大气的调整是很快的,通常每5~7天左右一次这样的天气过程。这样的话当前面出现高温天气后,正常状态下,可能过几天降水天气就过来了,这样也不会出现明显的持续高温。但有时,受大气内部低频过程或海温异常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型的持续时间会远超天气周期过程的时间长度。而这样的持续,会让人感觉到很不一样,才会对社会造成影响。比如北美的高温是持续了两三周,这是不正常的,所以我们认为这是和大气环流的异常有关系的。

记者:从气象的角度来讲,如何加强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孙丞虎:极端事件对大家比较关心的诸如城市和山地地区的影响都会很大。比如城市应该提高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标准,包括建筑物、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比如,过去50年,你根据的是过去一些资料统计确定的抵御自然灾害的防御标准,但现在必须要改变了,比如排水系统的能力就要重新设计。

极端天气的频率、强度在加大,城市也要加大承载能力。政府部门要做调整。气象部门会提供背景知识,比如说告诉现在峰值降水量多大。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监测室高工孙丞虎

极端天气可预报性非常低

记者:对极端天气的预期,高温、强降水,是可以预见吗?

孙丞虎:从目前短期气候预测角度或者说是提前两周以上进行预报的角度看有很大的难度,因为极端气候事件都是小概率事件,从概率上看,它发生的概率在5%以下,就是说很少出现,其自身的可预报性非常低。

目前,从全世界的数值预报能力看,也几乎没有什么好的预报能力,因为提前两周以上进行预报时,预报误差的非线性增长是很快的,当大的预报误差出现时将破坏预报的可信度。但这一领域,也正成为气象科学家的一个研究热点。

记者:比如极端高温,我们可不可能提前几天知道,接下来几天会持续极端高温?

孙丞虎:从我们目前短期气候预测的水平看,我们可能知道未来几天时间会出现高温天气,但我们不一定能百分百准确地预报出它是一个极端事件,因为任何预报都是有预报误差的。

对于这种小概率事件,全世界的数值预报能力是达不到提前两周以上预报水平的,包括强降水。

2012不是气候上的特殊年

记者:从人的感觉上来看,今年的气象灾害很多,2012年是否是气候上的特殊年?

孙丞虎:从大气运动的角度看,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实际上是大气自我调节的产物,它总是会出现。需要指出的是,因为我们国家处于东亚季风系统内,季风系统的明显特点是它的年际变率特别大,也就是说有些年份降水特别多,很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有些年份降水又特别少,容易出现高温、干旱等灾害,这是东亚季风系统年际变率大的一种表现。

另外,全世界不同的地区每年的不同时期,也都陆续会因为大气环流异常发生一些灾害,之所以大家感觉多了,可能的一个原因是媒体更发达了,大家更加容易通过资讯了解灾害发生的情况,这其实对于提高公众防御自然灾害的意识是有益的。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王硕

【责任编辑:董雄波】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北京暴雨已经导致10人遇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