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车”退役引发怀旧情绪 仍有327对在服役
时间:2012-07-19
作者:董雄波
来源:未知
离不开的“出行首选”
价格便宜、车站设置较密且小站居多,使“绿皮车”受到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群体欢迎
经过六次大提速和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如今,“绿皮车”在干线上已很少见,只在支线、短途,以及长途慢速运输中还保有一定比例。与东部地区短途“绿皮车”满员率不足一半不同,中西部地区的“绿皮车”因为票价低廉,仍被旅客视为出行首选。
“在我们眼里,这可不是"绿皮车",是"金火车"!”喀什至和田的5826次列车旅客、在国家电网莎车电力公司上班的巴热·阿卜都热西提说,他家住喀什,每3天就要往返两地一次。由于火车票比汽车票便宜近30元,他一个月能省下几百元交通费。而像同车从乌鲁木齐回皮山县的旅客马木提·斯地克,一家10口的旅费比坐汽车节省了1700元。“真的不需要空调车,坐这车的都是拖家带口的,挣得少,时间多,现在的票价刚刚好,就是我们想要的!而且比汽车快了一个小时,遇到普通沙尘天也能出行。”
全长485公里的喀和铁路,从喀什出发,经疏勒、阿克陶、英吉沙、莎车、泽普、叶城、皮山、墨玉,到达和田,去年6月28日开通。鉴于路过的8个县全是贫困县,铁路将乌鲁木齐到和田的最低运价定为每公里5.5分钱,乌鲁木齐至和田全程2073公里,硬座票价113元,仅为汽车票价的40%、飞机票的8%。开通一周年来,喀和铁路的旅客发送量已超过173万人次,客座利用率高达110%。
即便在中东部一些地区,由于乡镇道路客运不畅通,且安全隐患较多,“绿皮车”一直是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
2002年夏天,结束毕业旅行的姜洁,乘坐汉口到合肥的“绿皮车”回家。上车时,车厢里满座率不超过20%,很多人占了一排坐椅睡觉。不过,火车行至蚌埠李家湖站前,列车员突然开始猛敲坐椅,叫醒所有旅客。睡眼惺忪的姜洁还在纳闷,就有几个农民从自己面前的窗口爬了进来,她当时就懵了。
“车厢外数不清的农民拥向列车,很多人都是从窗户爬进来。”姜洁回忆,涌进车厢的农民大多挑着满筐的蔬菜,鞋子和身上都是泥。原本空荡荡的车厢瞬间满员,甚至座位底下都缩着人。姜洁一打听才知道,李家湖到合肥的票价只要2元钱,这些农民每天临时补票,乘着火车去合肥卖菜,再乘着火车回家。“补票时,农民连一元整钱都没有,掏出来的都是分角零钱。那是我第一次那么近距离接触农民。为了能把自己的劳动果实拉到城里去换点钱,他们太不容易了。”
如今,姜洁曾坐过的这趟“绿皮车”已经不复存在,武汉到合肥的动车只要两个半小时就可抵达,二等座106元,每天19趟车。其他快车也在提速后,甩掉了李家湖这样的小站,缩短了旅行时间。如此快捷的铁路班次,受到了不少旅客的欢迎。然而,姜洁却在担忧,“那些只要花2元钱就能进城卖菜讨生活的菜农,如今该如何进城呢?”
除了价格便宜,车站设置较密,且小站居多,也使“绿皮车”成为很多村镇群众出行的首选。成昆铁路上的5619次列车就是代表。这趟从成都到西昌的“绿皮车”,花15小时走完562公里,全线设有60个车站,逢站必停,往往十几、二十分钟就停一站。全程相邻的几站往往只要一两元车钱,而从成都到眉山只要8元,到乐山11元,到终点站西昌也只要39元。在“蜀道难于上青天”的四川,这趟“绿皮车”已被众多旅客视为省内公交车。
-327对在役“绿皮车”暂不退役
铁道部表示仍会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保留一定比例的“绿皮车”
既然“绿皮车”仍是很多旅客的“出行首选”,那么最近一次铁路调整运行图,究竟取消了多少对“绿皮车”,还有多少对“绿皮车”仍在运行呢?
7月13日,铁道部运输局有关负责人首度回应,7月1日调整铁路运行图前,全国铁路共有“绿皮车”360对,其旅客发送量占全路旅客发送量的16%。此次调图只取消了33对“绿皮车”,全国目前还有327对“绿皮车”处于运行状态。这些仍在服役的“绿皮车”占全路总开行列车对数的15.7%,其中312.5对“绿皮车”为各铁路局管内短途列车,主要集中于东北和中西部等地区运行。
“此次调图,部分老旧的"绿皮车"将升级为空调车,一方面可以改善旅客乘车条件,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和旅客舒适度,满足人民群众提高出行质量的需要,另一方面,新造列车安全性较高,可以更好地保证旅行安全。”该负责人说。
对于取消“绿皮车”的好意,旅客买账吗?记者在北京火车站随机采访了15名有过“绿皮车”出行经验的旅客(其中3名企业职员、1名公务员、5名学生、6名为外来务工人员)。7名旅客(5名外来务工人员、1名学生、1名职员)表示,“绿皮车”升级为空调车是好事,但票价可能会提高,停站可能会减少,会影响自己出行的便利性与经济性;7名旅客(1名公务员、2名职员、4名学生)支持“绿皮车”升级为空调车,认为乘坐环境舒适了,旅行时间缩短了,可以多开两趟车,增加运力;还有一名旅客(外来务工人员)反对取消“绿皮车”,认为铁路是借机提价。
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绿皮车”的逐渐谢幕呢?
中国铁道学会运输委员会秘书长、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纪嘉伦表示,“绿皮车”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是铁路发展的进步,但是退出的过程应是渐进式的,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最终达到既能提高铁路运输效率又能兼顾社会效益的效果。
纪嘉伦认为,“绿皮车”的退出首先是基于旅客不断提高的运输服务需求。“这些年我国铁路事业发展很快,这使得铁路有条件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产品,所以"绿皮车"的逐步退出首先是一种进步。”纪嘉伦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绿皮车”是铁路主跑车,也是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所以成为多数人的出行首选。“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目前通勤、出差、旅游客流的首选已经改为动车组及特快、直达列车,因为人们对舒适性、便捷性的需求大大提高了。”
“绿皮车”的退出,还有铁路运输组织的考虑。“目前,铁路的运力仍十分有限,干线铁路还存在一票难求、一车难求的状况。而快慢混跑后,慢车占着铁路线,会影响整个铁路网的运输能力与效率。开行一趟"绿皮车"相当于少开两三趟货车,开行一趟"绿皮车"也会影响快车运行。这就好比在同一条跑道内,让刘翔夹在祖孙俩人中跑步。”纪嘉伦说,“在目前不断增长的铁路运输需求下,适当减少"绿皮车",才能保证更多人出行,让绝大多数人受益。”
不过,纪嘉伦也认为,铁路是类似供水、供电、供热、供气、邮政、电信等行业的公共事业经营者,公益性还是其重要的属性,因此铁路到底怎样设计列车线路,还是要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综合账。“在目前我国区域发展尚不平衡,各种运输方式发展也不平衡的条件下,还应该保留一定比例的"绿皮车",保障偏远地区人群、低收入人群的基本出行需求,体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绝对不能"一刀切",把"绿皮车"瞬间全部取消。”
纪嘉伦指出,“铁路部门应该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确定到底在哪些地区"绿皮车"仍有刚性需求,需求有多大,从而确定保留"绿皮车"的数量和比例,使社会综合运输成本降到最小。在一些客座率确实极低的线路,应开发公路等其他替代交通方式,充分发挥综合运输效益。”
对此,铁道部运输局上述负责人表示,“在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等经济不发达地区,铁路部门一定会根据当地社会发展水平,保留一定比例"绿皮车",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要。” 记者 陆娅楠
【责任编辑:董雄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