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外面大雨,站内小雨
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记者 李力力 实习生 王梓娴 朱光阳 鄢子为 摄影:记者 黄士峰
前日,暴雨袭城,出行不便。当天,本报接到不少读者反映,在部分轻轨车站,候车厅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
13日上午10时许,记者分两批出发,历时近3小时,逐一探访了武汉市轻轨1号线的25个车站及其候车厅,发现有12个站点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水飘雨情况。
市民反映:乘客坐轻轨遭遇漏雨
余小姐家住南京路,办公地点在宗关一带,自武汉市轻轨一号线运行后,轻轨成了她最常用的交通工具。
前日上午,余小姐从循礼门站上车,坐轻轨赶往公司。“我以为到车站,可以避避雨了,没想到进站上楼梯时,身上反被雨水溅了一身。”余小姐称,当时,她沿楼梯上车站站台,雨水像瀑布一样飘下来。
一些市民发现站台有雨水飘进来,干脆在站台内打起了雨伞。雨伞上的雨水有时又顺着伞面落到其他乘客身上,引发不少怨言。
无独有偶。前日,汉口市民刘师傅也打进本报电话称,轻轨站点漏雨导致地面湿滑,一不小心就会跌倒。“这么漂亮的轻轨,修建也花了这么多钱,怎么就到处漏水呢?”刘师傅不解的说。
实地探访:25个车站有12个漏水飘雨
前日上午,雨势正大,记者分两批探访了轻轨1号线的25个车站,发现一半的车站有漏水、飘雨现象,其中循礼门站、三阳路站、太平洋站属于“重灾区”。
循礼门站:撑伞防雨
当日上午10时,记者来到循礼门站时,广播里正在播放提醒:“雨天路滑,请乘客们小心……”楼梯、地板、手扶栏杆已铺满了防滑的麻袋,“小心地滑”的黄色指示牌随处可见。乘客们进出车站小心翼翼,大都往楼梯内侧步行,雨水正从楼梯外侧飘入。
记者注意到,轻轨车站在出入口为敞开式设计,外墙的下半部用了一层钢化玻璃,可能是出于采光的考虑,上半部则暴露在空中,加上轻轨顶层没有覆盖雨棚,一旦遇上降雨量较大,雨水直接泼洒在楼梯外侧的栏杆上,溅起的水珠让人睁不开眼睛。雨势减缓时,雨水则从屋檐往下汇集,最后顺着手扶楼梯的柱子流到台阶上。飘雨状况严重的栏杆处,有人在栏杆外侧架起了雨伞。
三阳路站:频换水桶
前日中午,三阳路车站的清洁人员累得够呛。
一步入三阳路车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候车大厅里,一个蓝色的小塑料桶放在栏杆上,雨水从栏杆流下,落到小桶里,水声滴答作响。一名清洁人员在不远处拖着地,刚拖过的地板,已经铺上了红毯防滑。没多久,水声沉闷,小桶接满了,清洁人员又换上一个红色小桶。
这名清洁人员介绍,因降雨量大,她已经接了数十桶水倒掉了。
此外,从友谊路站往东吴大道方向,16站中有6站积水较为严重,分别为利济北路站、宗关站、汉西一路站、太平洋站、古田一路站、额头湾站。
在古田一路站,有市民上下楼梯时不得不撑伞,以免被飘进楼梯的雨水打湿衣物。
而二七路站点的一个高架入口,整个楼梯毫无遮挡物,台阶上全是水,行人不得不撑伞匆忙跑过,一对老人手拉着手,在台阶上慢慢拾级而下。
分析成因:细节设计疑存在缺陷
经过逐一探访,记者发现,飘雨地点主要集中在车站两个地方,一是出入站台的楼梯,二是集中在轻轨与地面连接的高架桥上。
由于高架桥采用的均是半封闭结构,几乎每个轻轨站的高架桥都是湿漉漉的,但由于与大厅还有一段距离,对行人影响较小。而出入站台的楼梯,是乘客乘坐轻轨的必经之处,地板湿滑带来安全隐患。
武汉地铁营运公司工作人员认为,车站积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乘客的雨伞在走廊经过时留下水渍,二是车站不是全封闭结构,常常会有雨水飘入。公司要求保洁员及时清扫,尽力保证地面干燥。
该工作人员还称,针对飘雨现象,公司已对部分车站进行了封闭改进。全部的改进和改造可能要到今年年底才能完成。
交通专家:做好基本服务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汉分院交通专家胡润洲表示,在他印象中,重庆的轻轨高架结构密封性较强,少有听说飘雨现象。北京的轻轨大部分在城乡接合部,尽管北方的雨水量小,但北京轻轨的密封性也比较严实,相比武汉的完全敞开,更合理。
胡润州说,要提高公共交通的出行率,需要从小事做起,从最基本的服务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