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沪语数据库 录音者父母配偶均需是浦西人
时间:2012-07-05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沪四成中学生不会上海话 纯正浦西音今年严选入库 上海大学生建“阿拉沪语社”助沪语传播。/CFP供图 上海公交车沪语报站曾引发热议。/CFP供图 上海公交车沪语报站曾引发热议。/CFP供图

沪四成中学生不会上海话

纯正浦西音今年严选入库

政府已选“发音人”建设“上海话数据库” 浦西上海话录入点要求发音人父母、配偶必须是“纯”浦西人

晚上8点多,上海老西门地铁站口,几个小孩在玩游戏,互相之间的交流都是说普通话,不过,他们几个都是地道的上海人。

这种情况已非偶然。近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一项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即使是在上海本地出生的中小学生,也只有六成左右能完全听懂且会说上海话。不少语言专家担心,这样的年轻人组成家庭,将不会再传承上海话,上海话的消失也不再是危言耸听。为此,著名沪语专家、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编写的《小学生学说上海话》,预计于今年8月初出版,这将是上海市首部教小学生说上海话的书籍 推广普通话,传承上海话,在上海官方和民间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实际上,全国还有不少地方方言都面临衰微,只是程度不一。200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正式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工作,一旦建成,将为全国的地方方言留存有声资料,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

文/本报驻上海记者周裕妩

上海话数据库是“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工作的一部分,近日,“最纯正”的上海话数据库有了新内容,上海中心城区的4位上海话“发音人”已经录音,同时,上海电视台也推出上海首档沪语版新闻节目,在网上引起热议。而其他区域如江苏、上海、云南、北京、广西和辽宁等地的方言采集工作也在陆续进行,一场方言保护运动正在全国展开。

选拔发音人

父母和配偶必须是浦西人

据了解,“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最大特点就是“有声”,也就是要实地采集真实语音、并建立真实话语及其转写文本的资料库。

上海在去年3月正式启动建库工作,在全国属于较早启动该项工作的城市,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招募上海话发音人。招募的条件参照国家规定,颇为严苛。

在一般上海人看来,纯正的上海话发音来自浦西中心城区,青浦、奉贤等区的上海话则被认为有口音,相关部门在全上海设立了12个上海话录音点,选拔所在地区的发音人,所有的录音都将入库。作为中心城区的浦西,自然也成为语音录入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发音人的选择更为严格。

当地要求:老年发音人须出生于1941年至1950年之间;青年发音人须出生于1971年至1980年之间;必须出生、成长在浦西地区,之后没去上海郊区或外地连续生活、学习、工作4年或4年以上;父母长期在浦西城区生活居住,说浦西城区方言;配偶的出生、成长和居住地均为浦西城区,或上世纪90年代才搬到浦西城区以外的上海其他区县居住,说浦西方言。

另外,为了保证发音清晰,专家还会检查发音人的发声器官,牙齿或舌头如有缺陷则不符合要求。“有的人可以说很地道的上海话,但声音沙哑,这会对后期的音色分析有影响。”上海话数据库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刘民钢对本报记者解释。他表示,老年发音人相对好招一些,而青年发音人稍微有点难招。

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下简称语委办)的工作人员表示,上海今年将公开招募50名左右上海话发音人,建立上海方言数据库。有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12个采录点招募发音人的工作整体进展比较顺利,但也有个别采录点遇到了一定困难。根据要求,发音人出生、成长都必须在该区域,而有的采录点因为城市化进程较快,而且人员流动性大,完全符合条件的人很难寻找。最困难的是浦东川沙采录点,缺少一位70年代出生的男性发音人,不过现在已经有了合适人选。根据计划,12个调查点有声数据的采录、记音和转录工作,将于今年年底前全部完成。

本地人声音

不说上海话怎是上海人

37岁的钱亦蕉和65岁的周元吉是在这次招募中被选为浦西中心城区的两位发音人。

谈及为何报名发音人?钱亦蕉说:“我们家女儿一开始是教她上海话,她不怎么学,后来进了幼儿园,讲的是普通话,看电视节目也是普通话,女儿现在8岁,虽然她听得懂,但很少会主动开口讲上海话。现在很多上海人家庭都担忧,小孩不会说上海话,那还是上海人吗?上海话会不会就此消失?”

现在在某媒体担任编辑的钱亦蕉,同事中有一半是上海人。“以前工作一般都是先说上海话,再根据交谈对象改说普通话;而现在一开口说的是普通话,再根据情况判断要不要说上海话。”钱亦蕉说。

周元吉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某学会的退休干部,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有和钱亦蕉相似的担忧。他说:“我本身就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对上海话有深厚感情,我的爱人也是上海人,但是我们的小孩因为读书是全托和寄宿,现在讲的上海话已经不标准了,回家和我们也是讲普通话,社会上好多年轻人现在都有这情况,上海话讲不标准,虽然上海话本来就是海纳百川的,但我还是担心,如果我们走了,我们的下一代他们讲不好上海话,那么他们的下一代就更不会了。”

最新调查

仅六成本地学生会说沪语

近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12年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情况最新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目前上海市中小学生的日常习惯用语为普通话,沪语则处于弱势地位,即使在上海本地出生的学生中,也只有60%左右能完全听懂和会说上海话。

无独有偶,今年“两会”期间,农工党上海市委提交提案指出,如果沪语无法保持健康活力,那么具有上海地域文化特色的众多文化形态将会迅速枯萎。在此前的调研中,农工党上海市委发现,近些年沪语的创新造词能力明显下降,许多固有的句型被侵蚀,沪语的基本特征正在逐渐弱化以致消失,一些固有词汇逐渐被北方官话系统相应词汇所取代,很多情况下,人们将普通话发音的词语插入句子中,这样的情况不仅发生在青少年中,在四五十岁的人群中也时有发生。

著名沪语专家、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直言,保护上海方言已经到了很重要很关键的时候,如果上海人家庭通用语言不是上海话的比例再升高,不会说上海话的年轻人组合的家庭,其下一代就不会再传承上海话了,上海话的消失将绝不是危言耸听。“语言总是要变的,只是现在在朝衰落的方向发展,语言的变化有覆盖和更换,而对于现在的上海小学生来说,他们的上海话不是变化,不是更换,而是不讲上海话了。”钱乃荣如是说。

上海年青一代的上海话能力到底怎样?上海市语委早在2005年就曾经对父母都出生在上海的8000名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生做过上海话能力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当时那个横切面上,年龄越大的学生,上海话能力越强,即使是幼儿园的孩子,也没有听不懂的,只是不一定能开口说,说明年青一代可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习得上海话,因此当时的判断是,说上海话的社会环境依然存在。”

不过,上海市语委办的该负责人同时坦承,这个情况可能在近几年发生了变化,比较明显的是,在餐馆和超市等市民日常生活交际的环境中,讲上海话的人越来越少,甚至在家庭和社区中,说上海话的人也在减少。“我们目前正准备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对青少年学生的上海话能力做进一步的调查,希望能够获得比较精确有说服力的数据。”

沪语专家

11岁后大部分只说普通话

“现在对上海话感兴趣的人,基本上都是上世纪80年代前半段出生的人,已经是少数人了,这势必对上海话产生影响,世界语言的断层就有这样的教训,70年代出生的人上海话讲得再好也没用,如果后面没传承,30年后就会断层,”钱乃荣痛心地说,“根据这种情况,我早就有编书籍的想法,就是要打破小学生下课后只讲普通话的局面,以比较有趣味的方式讲上海的民谣、故事和剪纸沪剧等等上海地方文化,目的是让他们开口讲上海话。”

钱乃荣表示,有科学研究发现,7岁以前的小孩子讲方言是不需要教的,只要跟着父母或周边的环境就可以自然习得,“我是1949年上的幼儿园,在上世纪50年代,很多从苏北、宁波跟着父母到上海的小孩,他们有自己的方言,但到了学校后,很快就学会了上海话。过了11岁,再要学上海话就比较难了。现在大部分的孩子11岁以后在中小学里只说普通话,如此的语言环境已经持续了20年,无怪乎现今中小学生不会说上海话了。这是造成上海话衰落下去的最主要原因。”

农工党上海市委也指出,深层次的原因是前些年上海地区有关人员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矫枉过正”,把“推广普通话”与“保留上海话”对立起来,例如,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话对白版的电视连续剧《孽债》受到广泛欢迎,但第二部沪语连续剧在开播之前被紧急叫停,只允许播出普通话版本;上海仅有的标志性沪语广播节目《阿富根谈家常》,播出频率一变再变,甚至还两度停播。

上海市语办:

不过度推行 也不过度维护

上海话数据库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刘民钢对本报记者表示,不可否认,在维系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方面,普通话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语言是文化的承载体,保留地方方言也是保留人类物种的多样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应有的态度应该是推广普通话,保护地方方言,但要注意尺度,既不能过度推广,也不能过度保护。

“此次全国这么大范围开建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就是为了抢救和保护方言,在标准语的冲击下,有些方言消失比较快,趁着还有人会说,赶紧通过有声数据留存下来。”刘民钢如是说。他建议,可以在不违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前提下去保护地方语言和文字,比如可以提倡中小学生在学校之外使用方言。

农工党上海市委在两会的提案中建议,上海市教委方面表示,在建设上海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基础上,在筹建中的“上海城市历史博物馆”增设上海方言分馆,还将鼓励有关单位编写上海话教材,出版声像读物,推动部分院校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和拓展课程,支持有关单位根据需求开展上海话学习、培训。

上海市语委办的该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目前对各地方方言发展的态势有不同的判断,我们的基本判断是,有些方言在急速衰微,有些仍然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发挥很好的作用,比如广东话和上海话,在全国范围内仍是强势方言。不过,对正在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上海而言,随着人员流动的加剧、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新上海人的急剧增长,年青一代的上海话母语环境正在发生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

该负责人表示,当前上海要全面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要求,妥善处理好普通话与上海话的关系,使它们在不同层面的交际领域各自发挥功能、各尽其责,具体来讲,就是“推广普通话、传承上海话”,一方面,将在机关公务政务活动、学校教育教学、媒体新闻宣传和公共服务等公共交际场合中继续推广普通话,并努力提高市民的普通话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也支持、鼓励广大市民在掌握普通话的同时,在家庭、社区等日常生活交际领域不放弃使用上海话,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一定的上海话母语环境。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