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区数字文化社区系全市样板
时间:2012-06-28
作者:谢金刚
来源:未知

  惠民生 讲百姓自己的故事

  舒适柔软的布艺沙发、温馨可爱的儿童阅览区、视听设备先进的影视放映区,还有超大清晰的触摸式读报机……作为全市首个“数字文化社区”的样板,位于朝阳区潘家园街道图书馆内的这个示范间既现代时尚又充满浪漫气息,就在今年年内,朝阳区还将依照此种模式建设一批“数字文化社区”。

  朝阳区目前正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明年6月之前,该区的街乡文化中心、社区(村)文化活动室将实现全覆盖,居民届时将可以在“数字文化社区”享受每天8小时的免费上网服务,同时朝阳的垡头、望京、金盏等地区还将建设10个地区级文化中心……

  在家门口的“文化沙龙”里,每个居民都能找到自己的“最爱”。

  “黑钻”文化中心小剧场钢琴房全市数得着

  下月即将对外开放的垡头文化中心外形酷似一颗黑钻,这也是本市唯一一座按照“国家一级馆”标准设计施工的地区级文化中心,它的前身曾经是破旧的曙光影剧院。

  记者昨天走进了这座正在进行内部清洁整理的文化中心,不规则的楼体设计再加上黑色的外墙和点缀在墙体上的透明落地窗,整座建筑显得十分现代前卫。近60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分为地上五层、地下三层,里面各类文化设施几乎应有尽有,综合活动室、多功能展示厅、各类排练教室及图书阅览室等空间设计得方便舒适。

  尤其引人关注的是这里的小剧场和钢琴房,几百平方米的演出空间目前已经完成了灯光、座椅等的安装,演出条件在全市的小剧场中也属于高端级别;而在中心特别设置的钢琴房里,一架架崭新的钢琴已经就位,房间为了隔音还专门设计了具有吸音效果、带凹凸感的墙体。

  “投入使用后,这里可以实现文化交流、演艺、展示和培训等多元功能,突出实用性、舒适性、休闲性和群众性。”朝阳区文委主任黄晓伟介绍,垡头文化中心是朝阳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首个示范基地,“投入使用后不仅将为京城东南部的居民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而且还将成为朝阳区的首家大学生文化志愿者实践基地。”

  盼着早点用上“黑钻”

  姚女士是土生土长的垡头人,提起文化中心的前身曙光影剧院,姚女士一下打开了话匣子:“别看影剧院拆除时很破旧,但它可是我们这儿最大的一处公共文化设施了,平时我们也不常来,只在上映新电影时赶来看看,因为影院里除了看电影也没有其他娱乐项目,而且附近环境比较乱,街上随处可见黑网吧、黑歌厅。”

  去年从社区那里听说朝阳区政府要将曙光影剧院推倒重建,姚女士就一直盼着能早点儿用上这座近6000平方米、设计现代时尚的垡头文化中心。“最初我们觉得至少里面会有个居民活动室什么的,这样我们也能到里面去跳跳舞、唱唱歌”,等着盼着,当姚女士亲眼看到文化中心的公告时,高兴得逢人便说:“地上地下加起来有8层,据说里面影剧院、排练室、阅览室什么都有,真想赶紧就能进去体验体验。”

  自助图书馆

  借书还书像使ATM机一样便捷

  “现在每周只要有时间都会到这儿来坐坐,不仅安静而且上网速度特别快。”家住潘家园松榆里社区的宋辉今年即将大学毕业,之前为了写论文几乎天天“泡”在这里的他特别满意家门口的这个数字图书馆,“能尽情撒欢地看书是件很爽的事。”

  走进这座街道图书馆,阅览区和舒适现代的影视放映区令人仿佛走进了一个咖啡休闲吧。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作为本市首个“数字文化社区”,居民只要免费办一张读者卡,就可以免费享用300万册电子书、2万场讲座、2000种中华文化视频等数字资源。

  79岁的尹岐纲是这个图书馆的老读者,几乎天天步行10分钟来这儿看书看报。“这里的变化大得跟做梦似的,图书馆刚刚改建完我们过来看都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实在是太漂亮也太先进了。”现在这里除了尹岐纲熟悉的传统书籍报刊外,还多了一台触摸式读报机、两部平板电脑、两台高清交互电视和10台电脑。

  朝阳区还率先在全市建立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体系。在位于双井桥东北侧的首部自助图书馆前记者遇见了正在还书的彭晗,“这个自助图书馆里面的书经常更新,很多畅销书都有。我们现在很少为了借还小说特意跑到实体图书馆去。”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种自助图书馆外形很像一个巨型的ATM机,用户也像在银行取款、存款一样便捷地借书、还书,并可以跨区县在联网点进行通借、通存,每套系统可实现1000册以上的图书容量。

  朝阳区图书馆副馆长李凯告诉记者,市民仅需使用第二代身份证在“自助图书馆系统”进行注册,并通过系统缴纳押金后,即可申请到一张“一卡通”,使用“一卡通”即可实现借书、还书等相关功能。到今年年底前,朝阳还将在全区现有50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基础上,再增加100台,实现43个街乡全覆盖。

  文化服务配送

  选择文化辅导课市民可以拉菜单

  “朝阳区近些年全面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有近10万农民搬迁上楼;同时,朝阳区域内有大量流动人口,他们更需要获得发展机遇、生活希望和个人尊严”,朝阳区文委主任黄晓伟的一番话耐人深思,“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示范区的创建,能让整个区域内的人们都尽量享受到公益、均等和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朝阳区未来将打造“一刻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目前朝阳区的图书馆新馆建设已进入装修阶段,该图书馆面积1.46万平方米,预计今年底投入使用。明年6月之前,朝阳区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将覆盖全区。

  同时朝阳区还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探索“以需定供”的文化配送服务模式,成立图书配送中心、基层文化辅导中心。其中,图书配送中心通过图书流通、交换,加速图书资源在区域内的共享,逐步实现“小馆藏、大资源”的目标。而朝阳区文化馆设立的基层文化辅导中心,则通过菜单式文化服务配送的方式,向街乡居民输出点对点的文化辅导课程。“这种文化配送方式也意味着我们街乡的居民可以像在餐厅点菜一样,选择自己需要的文化辅导项目,报送给我们的文化馆,文化馆会调剂相应的教师资源,去面对面给街乡居民进行辅导。”黄晓伟告诉记者,“我们街乡提出的文化配送项目五花八门,比如舞蹈、声乐、摄影、书法、养生等,我们的工作人员会根据他们提出的课程需求,聘请该领域内的老师下到街乡点对点地服务和指导。”

  另外,朝阳区还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流动服务体系,建设流动图书馆、流动文化馆,并整合区域文化资源,筹建成立了“朝阳艺术团”,吸纳国有院团、民营团体、业余团队等81家单位和45位专家加入,艺术团规模5000余人。建立文化专家库、文化团队库、演员库和作品库,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丰富储备。

【责任编辑:谢金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