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今明两日将直播福建沉船遗址发掘(图)
时间:2012-06-24
作者:
来源:

6月23日,考古潜水员在小白礁海域下水预演

6月23日,考古潜水员在小白礁海域下水预演

记者们坐船抵达水下考古作业平台

记者们坐船抵达水下考古作业平台

直播工作的潜水设备准备就绪

直播工作的潜水设备准备就绪

央视人员展示直播时的遥控无人机

央视人员展示直播时的遥控无人机

今明两天,央视将直播沉船遗址发掘

09青花灯盏1

多少年来,大海以它特有的威严和神秘始终“挑逗”着人类的神经,激发着人类向海洋深处进发的勇气。昨天,本报记者跟随相关负责人提前探秘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考古,用切身体会来与读者分享水下考古队员们的工作状态。今天、明天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发掘实况央视将进行直播。

特派记者 耿晶 摄影 记者 贾东流

时间:12点半

地点:石浦码头

昨天,从象山石浦出发前,本次活动的相关负责人就提醒各位记者要准备好晕船药,中午少吃东西另外准备戴好帽子,不然头会被风吹得痛死。见到本次登岛的快艇是渔光曲三号,算是中等规模的快艇,原本一直下得痛快的雨也渐次变小,加之海面也还算“和蔼”,顿时让诸位记者安心不少。

然而事实并没那么简单。上船之后,才发现特别颠簸,当船行进到一个小时左右,剧烈的晃荡让大家东倒西歪成了一片,不时有记者冲到甲板上去呕吐,靠在窗边的记者无奈地看着海水越来越放肆地拍打着窗,一位资深记者说:“基本上一船人都吐过了,这是我采访生涯以来最狼狈和辛苦的一次。”

时间:14点07分

地点:渔山岛

一路“颠簸”,终于到达了距离象山石浦港47.5公里的渔山岛。

这里总面积2.3平方公里,水平暗礁3.5平方公里,岛上大约100户人家,主要以发展旅游业为主。

在渔山岛的码头上,本次活动相关负责人指着远处一条白色的工程运输船说:“那就是水下考古作业平台。”由于要换乘其他船只靠近,记者们只能远远地望着这条船,想象着水下考古队员们忙碌的样子。

时间:15点10分

地点:水下考古作业平台

终于,码头边一条小船上的工作人员开始招呼记者们上船:“一船上10个人左右,我们先去水下考古作业平台上看看。”

小船开了10分钟左右,本报记者终于登上了忙碌的水下考古作业平台:央视工作人员正为明天的直播做准备;穿着潜水服的考古人员为下水做着相关工作;还有穿着红色冲锋衣的考古工作人员做着资料整理等。

记者上船时,碰巧遇到宁波本地水下考古队员罗鹏下水,他告诉记者:“这次下水主要是布灯阵,灯阵的主要用途是照明,如果建立在框架结构上,也可以拿来做坐标系统用来测量。”

在水下考古工作平台上,记者看到氧气罐整齐地排列在船体一边,水下摄像、摄影机也放在一旁。

此外,记者还采访到了此次考古现场负责人林国聪,他告诉记者,最近新发掘出了青花瓷24件、五彩碗4件、陶缸2件、酱釉陶盖1件、紫砂壶1件、铜构件1件、“康熙通宝”铜钱1枚,“五彩碗、青花大碗和紫砂壶都是以前调查时没有发掘过的。”当时,船上风大得好像要把他的声音吹散一样,记者几次求证才确定下来他说的意思。

林国聪还表示,这样的天气对水下作业不会有太大影响,不过会让水面上工作的难度有所增加。

由于第二批记者要上作业平台,运载他们的小船一直徘徊在水下考古工作平台周围,第一批记者在催促声中离开了工作平台,整个采访时间10分钟左右。

“小白礁Ⅰ号沉船” 央视直播巅峰之作

“小白礁Ⅰ号沉船”是一艘以龙骨和肋骨为主要纵横构架的尖(圆)底木质海船,这艘中等规模的远洋贸易运输船主要运输的是宁波本地特产梅园石材和青花瓷器等商品,该船约下沉于清代道光年间。考古人员前期已采集出水了489件(2008年16件,2009年473件)器物,除少量为船上生活用品和船体构件外,大部分为运输船货,器类主要包括瓷器、陶器、铜器、锡器、石器、木器等。

记者从浙江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水下考古·直播活动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经过前期人员集结、海上工作平台与水下考古设备调运以及相关手续办理等准备工作,“小白礁Ⅰ号沉船”于6月4日开始正式进入潜水发掘阶段。截至6月22日,“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工作队共派员潜水工作220余人次、总潜水时间超过10500分钟,已完成纵横基线、水下探方、水上-水下通话扬声系统、水上-水下监控摄像系统、水下照明灯阵等的布设,基本完成了遗址南部和中部约140平方米范围的揭露清理。

与“南海Ⅰ号”和“南澳Ⅰ号”相比,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总监孙键表示:“打捞方式不同,‘南海Ⅰ号’采用的是整体打捞方式、‘南澳Ⅰ号’则采用的是原址保护。”

央视社会新闻部副主任王平也特别提到本次央视直播首次采用了陆海空三维直播,“之前顶多是二维,这一次特别增加了无人机团队,这样可以让观众从空中、水面、水下三个角度看到考古过程。”2013年,“小白礁Ⅰ号沉船”将进行整体打捞,“届时,我们也希望能在这里与大家相见。”

【责任编辑:董雄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