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辖15年,重庆从蹒跚学步的孩子长成了朝气蓬勃的少年,其间每一步,都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都离不开中央机关、国家部委与兄弟省区市的倾情帮助——
15年殷殷重托 15年深情厚谊
——重庆直辖市设立15周年综述
1997年6月18日,重庆——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正式挂牌。当天,重庆人在解放碑挂起“我们直辖了”的横幅,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时光荏苒,转眼15年。
15年间,这座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于一体的直辖市,不断开拓创新,负重前行。
15年间,这个在西部的直辖市实现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由“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阶段跃升到“求突破、上台阶、大发展”阶段。
正如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悉心呵护,离不开兄弟姐妹的无私扶持。作为年轻的直辖市,15年间,重庆一点一滴的进步,都伴随着党中央、国务院的殷殷重托,受益于中央机关、国家部委和兄弟省区市的深情厚谊。
在重庆直辖市设立15年之际,3300万重庆人民牢记这份浓浓深情,且历久弥新!
殷殷重托,
为重庆发展定向导航
15年前,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庆改革发展任务艰巨;同时三峡移民搬迁、库区建设任务十分繁重,扶贫攻坚难度巨大,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突出。正如全国政协一位领导总结的: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为一体,是中国国情的缩影。重庆直辖市设立之初所面临的种种困难,让许多重庆人难以忘怀。
翻看当年的统计报表,重庆的各项指标是这样一副模样:全市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占80.9%,人均GDP仅550美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30个百分点。库区移民上百万,且用地环境十分差,平坝不足3%,上千万人居住在高山区域。国企包袱沉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达11亿元……
年轻的直辖市要走向何方?怎样才能披荆斩棘,开创发展新路?
经历成为直辖市的喜悦之后,重庆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不懈探索,但更期盼倾听中央的声音。
直辖市设立后的第二年,1998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来到了重庆代表团。
此前的1994年,江泽民同志在视察重庆时曾题词:“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这次,他又向重庆交办了“四件大事”,即按期完成移民任务、振兴老工业基地、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两会”闭幕不到一个月,江泽民同志又赴渝考察,看望企业职工、库区移民和种植、养殖专业户,为重庆鼓干劲增信心。
2007年初春,重庆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向世界媒体宣布:“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基本完成!”
当时,重庆的GDP增至近4000亿元、人均GDP增至1749美元,两个数据均是10年前的3倍。借助于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速,重庆已经能承载地区产业发展,具备了成为增长极的潜质。
这一年的3月8日,同样是全国“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重庆代表团,为重庆发展定向导航。
“今年是重庆直辖市设立十周年,经过十年的发展,重庆已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站在历史节点上,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作出了“314”总体部署,要求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胡锦涛总书记还特别强调,形势越好,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条件越好,越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重庆广大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
当年7月,重庆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洪灾。危难时刻,胡锦涛总书记又亲赴重庆,看望受灾群众和企业,安定人心,鼓舞士气,激励发展,把党和国家深深的关怀、关心之情,倾注进千千万万百姓心间。
就这样,在重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重庆遭遇自然灾害的困难时刻,中央领导同志都给予亲切关怀,殷切期望。他们的关心关怀、高瞻远瞩,让3300万重庆人民信心倍增,发展方向更清,目标更明,干劲更足。
倾情关怀,
促重庆打造最优环境
“重庆直辖市设立15年,印象最深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对重庆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感慨地说,中央从战略层面明确重庆定位,加大政策、财政支持力度,“为重庆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这个判断有着充足的事实依据。打开《重庆年鉴》,15年里,写满了鼓舞人心的大事、好事,桩桩件件,重庆人民都铭记心间——
2000年,国家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多年间,重庆1.8万多家企业受益于15%所得税政策,减免税收几百亿元;中央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相当于重庆本级财政支出的30%以上;重庆50多个项目纳入国家重点工程,总投资5000多亿元,渝怀铁路、遂渝铁路、城市轻轨、兰州至重庆输油管线等一批重大基础性工程建成投用。
2005年10月,第五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在渝开幕,124个城市市长聚首山城。这是该峰会首次落户亚洲及发展中国家,而中央将会址定在了重庆。
2007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重庆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赋予重庆为全国改革探路的重大战略使命。
2008年1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第一个内陆保税港区和第一个“水港+空港”双功能保税港区——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
2009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赋予重庆“12+7”重大政策。文件用77次“加快”、7次“率先”,表达了对重庆的“其情殷殷,其心切切”。
2010年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西永综合保税区。同年5月又批准设立两江新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我国第三个、内陆唯一的国家级新区。
2011年3月,国务院原则通过《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为重庆与成都——西部最具活力的两座城市,实现“双核共振”,带动区域发展,指明了方向,打下了基础。
2011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修订后的《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明确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定位……
“细读每一项决策,都契合重庆实际,都是‘实打实’。”杨庆育说,目前,重庆集三峡库区政策、少数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以及国发〔2009〕3号文件有关政策于一体,已经成为西部乃至全国政策最优惠的地区之一。
上述每一项政策的落实,都释放出巨大的连锁效应,破解了一个个制约重庆发展的难题。
仅以国发〔2009〕3号文件为例,目前,文件提及的53个大项目均有重大进展。其中,襄渝复线铁路、团结村铁路枢纽、黔江机场、宜万铁路等7个重大项目已建成或基本完成,兰渝铁路、渝利铁路、江北机场扩建等一批项目正加紧建设,小南海水电站、大型清洁能源等一批难度很大的项目,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成为重庆优化环境、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无私帮扶,
助重庆攻坚克难
前不久,忠县三汇镇罗岭村农民方义洪,告别了居住多年的砖坯房,搬进了新建的3层小楼。而他原来的宅基地,被复垦为耕地,形成的0.72亩建设用地指标,以“地票”形式交易。
很快,方义洪拿到了7万多元的交易收益。用这笔钱,他在客厅装上了液晶电视,屋顶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正是有了这笔钱,我才能搬进新家。”
2008年12月4日,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挂牌成立,“地票”试验正式启动。短短3年,交易“地票”148亿元,不仅增加了耕地,使城市获得发展空间,还让方义洪等普通农民得到了实惠。
“地票”交易“一举三得”,重庆能够在全国率先探索,得益于2008年8月国土资源部与重庆市政府签订的战略合作备忘录。备忘录明确支持重庆设立农村土地交易所,探索土地利用新机制和耕地保护新模式。
除了国土资源领域,重庆在改革领域获得的先行先试权还有很多。
教育部和卫生部分别与重庆签订合作协议,确定重庆为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和统筹城乡卫生发展试验区;司法部和环保部分别同意重庆市开展统筹城乡司法行政工作和环保工作试点;财政部在重庆试点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试点……
截至目前,重庆市政府已与中央机关、国家部委、科研机构、中央企业、金融机构签订了86个战略合作协议,涉及事项600多项。部市合作的不断深化,不仅给重庆带来了项目和资金,还有力支持了重庆的重大改革创新。
与中央机关、国家部委的支持相呼应,在重庆改革发展中,各个兄弟省区市同样给予了无私帮助。
1992年以来,20个兄弟省区市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采取政策扶持、项目投资、技术交流、人才培训、资金帮扶等多种方式,推动重庆库区经济社会发展。
截至去年底,20个对口支援省区市,累计到位资金671亿元,其中,经济合作项目资金643亿元,社会公益类项目资金28亿元。
广东省对口支援巫山,开通了巫山第一部程控电话,修筑了第一条水泥硬化公路,建设了第一座通往乡镇的国家电网变电站。“三个第一”,至今还挂在巫山人民嘴边。
移民迁建过程中,江苏省迅速筹集资金,帮助云阳县搬迁改造了49 所淹没学校,占了淹没搬迁学校总量的 2/3。如今,云阳县121个社会事业项目,无不倾注着江苏人民的浓浓深情。
在对口支援三峡库区过程中,山东省先后实施库区经济合作项目逾百项,投资累计超过25亿元,每年用于扶持库区发展的社会公益资金多达上千万元。济南、烟台、威海等14个地级市还“一对一”对口扶持我市14个国家级贫困县。
为帮助库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兄弟省市既主动“输血”,又帮助库区“造血”。南京红太阳、恒顺醋王、上海拉法基、杭州娃哈哈、北京汇源、广东格力、江苏常柴、福建永辉、山东如意等一大批名优企业纷纷落户库区。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三峡办主任聂卫国如此评价对口支援工作:“促进了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加快了库区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了库区基础设施条件,推动了库区社会事业发展。”
如今,随着三峡工程后续工作的启动,兄弟省区市对重庆的支援、与重庆的合作也在继续深化。据统计,截至目前,重庆与全国30个省区市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与11个省区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重庆直辖市设立15年,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支持,中央机关、国家部委和兄弟省区市无私帮助这个外因,与重庆人民负重自强、奋斗不息的内因聚合,最终催生了山城的巨变。
截至2011年,重庆GDP总量突破万亿元,人均GDP达5400美元,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化率达到55%,交通、金融、教育、商贸、科技等,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服务作用不断增强。
一座繁荣发展的西部直辖市,正在崛起!
记者 张雪峰 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