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九航天员能听评书看小品 药箱备多种中药
时间:2012-06-18
作者:
来源:

等待发射时,航天员在返回舱内翻阅飞行手册。新华社发

等待发射时,航天员在返回舱内翻阅飞行手册。新华社发

今天早晨,航天员在太空的第一顿早餐为什锦炒饭、干烧杏鲍菇、雪菜肉丝、榨菜、叉烧酱、浓香奶茶。记者了解到,鱼香肉丝、松仁玉米、木须肉、黑椒牛柳、什锦炒饭、川味辣酱、柠檬茶……在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中,7大类共70余种中式食品随航天员征战太空。

神九携带食品口感非常好

“这次任务携带的航天食品口感非常好,花样非常多。”这是神舟九号航天员刘旺对食品最深的感受。确实,相比早期以压缩饼干、点心为主的航天食谱来说,这次任务的食谱有了质的飞跃。

由于神舟九号飞行乘组将在轨驻留13天之久,对食品的安全性、多样性和感官接受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食品与营养研究室采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结合传统食品工程化手段,使航天食品在品种数量、内在品质和食用安全方面得到显著改善,解决了中式传统食品在长期贮藏稳定性和感官接受性方面的矛盾,实现了航天食品的安全可靠和营养美味。

以中式传统特色食品为主

航天食品与营养研究室主任陈斌介绍,神九任务食品以中式传统特色食品为主体,具有耐贮藏、感官接受性好、适应航天员个性饮食需求的特点,使航天员在执行飞行任务期间也能够体验到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氛围。

航天食品是否合航天员的口味?陈斌介绍说,食品在研制的过程中,按照“营养平衡主副食搭配”的原则,在满足重量和体积严格受限的前提下,广泛征求航天员意见,充分考虑航天员口味特点,每一项食品研制出来时,先请航天员品尝并填写“感官评价表”,只有在60分以上的食品才能入选这次任务的食谱。

女航天员有专用飞行食谱

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是我国女性航天员首次亮相。研究室针对空间环境下女性营养需求和生理特点,设计出满足女航天员饮食需要的飞行食谱,充分保障了女航天员首次参加载人飞行的饮食健康和营养平衡。

抗氧化食品帮助适应太空

针对中长期载人飞行人体代谢特点和医学防护要求,研究室还研制出具有缓解细胞氧化、提高人体免疫力的抗氧化功能食品,通过饮食手段提高了航天员对航天特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防护能力。

在航天器载荷和功耗严格限制条件下,研究室攻克了残留食品处理关键技术,解决了在不额外消耗飞船电力、不过多增加飞船上行载荷的前提下残留食品处理用品轻量化、高可靠性和零功耗之间的矛盾。

四天内不会吃到重样食品

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环控生保研究室研制了太空食品加热装置,确保了航天员在太空中能够吃到热的食品。

为了防止航天员感觉饮食单一,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的食谱周期为四天,也就是说,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时,四天内不会吃到重样的食品。

本报记者 蔡文清 通讯员 朱霄雄 田立平

直播时航天员拿着的是什么

在神九发射前的电视直播中,人们看到三位航天员手里分别拿着一本大册子在翻阅,这是什么册子?有什么作用?记者采访了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系统总体室副主任陈欣。

陈欣介绍,飞行手册可以说是航天员的行动指南,其间融汇了工程总体以及航天员系统、载人飞船、空间实验室、测控通信、发射场和着陆场等各大系统对飞行乘组的需求。

神九任务飞行手册共计6类8册,包括正常飞行手册、交会对接手册、飞船应急与故障处理手册、目标飞行器应急与故障处置手册、飞船操作指南(上、下)、目标飞行器操作指南(上、下),神九任务航天员飞行手册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系统总体室负责研制。

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中,可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飞行状况,包括正常飞行、应急处置以及故障处置,在13天的飞行中,航天员需要充分高效运用近千页的飞行手册。为了便于航天员迅速辨识,手册采用不同的字体和颜色块,将正常飞行程序、注意事项和重要步骤等环节区分开来。

在神九任务过程中,航天员的每一个操作程序都可以在飞行手册中查到,其中包括各种意外情况的处置程序。陈欣介绍,典型的故障都写在应急与故障类手册中,遇到故障该怎么处置在手册里都能查到。手册里还有流程图,先判断什么,有没有分支,怎么与地面沟通,乘组间如何协同,是自己处置完了就可以呢还是必须要等地面的指令,最后处置完的效果是什么,这些都要包括进去。

航天员在太空飞行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大大小小的故障,特别是处在测控区外,没有地面专家支持的时候,如何迅速、准确地处理故障,对故障预案的编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陈欣介绍,在编辑手册的过程中间,编辑小组要求大家去看家用电器的操作说明书,大家就把家里买的洗衣机、电冰箱、豆浆机说明书找出来仔细研究,借鉴它里面故障处置的描述方法,便于航天员查询和使用,当发生异常现象,就会对症下药,促进飞行任务的顺利进行。

本报记者 蔡文清 通讯员 姚晓勇 朱霄雄

能听评书看小品

在神舟九号飞行任务中,三名航天员除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外,有哪些个人娱乐项目?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透露,在神舟九号任务中,航天员携带了音乐、文学书籍、图片、视频等四大类电子文件进入太空,其中音乐主要包括《航天员中心之歌》、《我为祖国感到骄傲》以及军乐、轻音乐、流行歌曲、交响乐,文学书籍主要以音频形式携带,包括《岳飞传》、《三国演义》等评书作品,图片主要是航天员与领导、与家人、与战友的合影,视频主要包括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五星红旗太空飘扬”、“飞天颂”等文艺演出录像、文化知识讲座、传统相声、小品等。

据了解,神九任务航天员娱乐项目主要是利用天宫一号(微博)舱载的个人计算机完成。根据飞行程序安排,组合体飞行阶段非值班航天员的娱乐活动,在每日的个人自由活动期间进行,时间约为3小时左右。

本报记者 蔡文清

穿衣 专为女航天员改进航天服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航天员在飞船发射、返回以及交会对接时均要穿着舱内航天服,什么是舱内航天服?它有哪些作用?对女航天员的航天服做了哪些改进?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总设计师李潭秋介绍,舱内航天服是航天员在航天器内使用的航天服,当航天器座舱失压,整个座舱的环境不适应人的生存的时候,舱内航天服可以提供一个最小的近体生存环境,能够维持其生命。它的核心是通过航天服和舱载供氧来提供航天员需要的呼吸所需要的氧气和维持必要的生存压力。

舱内航天服的生命保障时间,主要取决于设备供氧的能力。而舱内航天服的供氧时间,主要是取决于载人飞行任务应急需要的时间。目前,我国的载人飞行任务至少要保证6个小时的应急时间,就是说,在飞船应急返回的时候,舱内航天服保证航天员6个小时的氧气和压力应急时间。

在神舟九号任务中,女航天员刘洋穿着的舱内航天服有所改进。李潭秋介绍,此次任务的难点是要解决女航天员的适体性的问题。首先是航天服的上肢,不能出现加压以后脱离肢体的现象,脱离肢体以后她就不能操作。还有就是手套,因为女性航天员的手很纤细,原来的手套就显得很笨重。针对女航天员的手型,专门制模,研制了女航天员专用的手套,来适应女航天员的使用。

本报记者 蔡文清

通讯员 朱霄雄 田立平

吃药 神九药箱带着中医保健药

面对太空复杂环境,航天员突发疾病怎么办?在太空中会用到哪些药品?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医监医保研究室主任李勇枝介绍,这次任务共为航天员准备了航天药箱、航天小药包和个人急救小药包,其中航天药箱负责飞船和组合体在轨飞行时航天员疾病防治的用药保障,航天小药包是航天员在返回舱(不能进入轨道舱)时的用药保障,能够满足3名航天员1天的用药,个人急救小药包主要用于航天员在着陆后的疾病防治,同样能够满足3名航天员1天的用药。

李勇枝介绍,药箱中每一种药品的数量配置是根据疾病发生的概率来设计的,对于按照计划服用的药物,则按照计划的服用时间来计算配置的量。使用概率比较大的,按照足额的50%左右来配置;使用概率比较小的,按照更低的比例来配置。另外,若同一种类的药物有一种以上,则每种药物的配置量也相应减少。

据了解,神九任务的药物按照利用的几率分为两类,配备数量的原则也相应调整。第一类药物是按计划必定要用的药物,主要是抗运动病药物、睡眠干预药物、维生素补充类和中医药保健类。这类药物的配备严格按照既定的服用方案配备,主要包括抗运动病、睡眠调节、维生素类等。

第二类药物是根据国际空间站的经验和临床实践高发病需要应用的药物。这类药物的配备首先需要与发病率相适应,而且还要考虑病情的多种情况,使得药物尽可能涵盖大多数病情。在配备时,还要权衡有限资源和尽可能涵盖全部可能的需求。这类药物主要包括:止痛类、抗菌消炎、抗感冒药、消化系统用药、心血管系统药物、五官科药物、外用软膏类、止咳平喘类、兴奋神经系统、抗过敏、外伤处理类、激素类、妇科用药等。

本报记者 蔡文清 通讯员 朱霄雄 (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董雄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