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载人深潜7000米级海试首次集结演练状态好
时间:2012-06-02
作者:
来源:

准备入水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6月1日摄)。当日,中国载人深潜7000米级海试进行了首次集结演练,“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共入水两次。潜航员唐嘉陵出舱时表示,潜器的生命舱等各项设施运行状态良好。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

准备入水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6月1日摄)。当日,中国载人深潜7000米级海试进行了首次集结演练,“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共入水两次。潜航员唐嘉陵出舱时表示,潜器的生命舱等各项设施运行状态良好。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

随轨道车缓缓驶向船尾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6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

随轨道车缓缓驶向船尾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6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

准备入水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6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

准备入水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6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

潜航员在出舱时表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运行状态良好。

潜航员在出舱时表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运行状态良好。

我国载人深潜7000米级海试全体参试人员今天上午在江苏江阴的苏南码头开展首次集结演练。潜航员在出舱时表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运行状态良好。据悉,经过多方面技术改进的“蛟龙号”于5月31日在江阴被顺利安装至试验母船“向阳红09”指定位置。

9时30分左右,停靠在江苏江阴苏南码头的“向阳红09”船上所有参试人员抵达各自岗位,做好演练前的各项准备工作。10时30分,3名潜航员着统一蓝色潜航服站在潜器上端,舱门打开后,叶聪、付文韬和唐嘉陵依次进入潜器,开始舱内操作检查。同时,工作人员利用L型架将已经准备好的声学吊阵装备放入水中,检测其功能。

潜航员舱内检查结束,潜器随轨道车慢慢驶向船尾,在A型架下停住。一名工作人员将一根吊缆与潜器上方的接口连接,A型架下吊臂的4个接口与潜器自动连接。吊臂随之将潜器稳稳抓起,越过船尾,吊缆缓缓伸长,潜器逐渐接近水面。潜器进入水中大约1分钟后,吊缆再次将潜器拉起,放回原位。

上述演练步骤共进行了两次。潜航员唐嘉陵出舱后告诉记者,演练过程中,潜器的生命舱等各项设施运行状态良好。

多项先进装备将为本次载人深潜7000米级海试保驾护航。据中船重工702所有关科研人员介绍,深海载人潜水器技术涉及冶金、机械加工、特殊结构制造、水下定位、水下通讯、新材料、电子电力、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代表着深海高技术领域的最前沿。

“蛟龙号”7000米载人深潜器,是在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支持下,我国自行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项重大科研成果,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其上安装使用的充油银锌蓄电池、生命支持系统、高速水声通信、水声电话、运动控制系统等一些关键部件和系统,都由我国自主研制与开发。

此次载人深潜7000米级海试,是在我国载人深潜器技术与装备不断完善,取得一系列深潜实战经验,以及经过反复科学论证基础上,进一步体现我国深海装备实力和深潜水平,为推进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服务深海生物考察等科学研究,而提出的一个深潜海试新目标。

从5000米到7000米级的跨越是一个新的挑战。自去年以来,在科技部、国家海洋局等组织指导下,认真总结了5000米级的海试成功经验,尤其是针对7000米深度的下潜技术难点,对充油银锌蓄电池、生命支持系统、应急抛载机构、高速水声通信、水声电话、测深侧扫声纳、运动控制系统等,都进行全面的维护保养和技术改进,从而确保潜水器的状态满足此次试验的要求。其中,按照计算,深度每增加100米,就会增加10个大气压。特别是到7000米的海底,压力将高达700个大气压。在这样的压力下,要让人潜到这样的大洋深处,潜器载人舱壳必须承受如此高的深水压力,对于具有密度低(重量轻,上浮方便)、高强度、耐腐蚀性能好的高强度钛合金材料选择,至关重要。为了确保在海底的安全,科研人员按照有关部门提出的技术新要求,再一次对钛合金材料进行强度、冲击、疲劳、变形等开展一系列试验,进一步完善耐压壳体的设计;为了提高海底照相、摄像清晰度,此次配备上了更加先进的器材以及采取了新的海底照明方案;加装了GPS定位系统,可消除定位回收过程中的一大隐患。这些新的技术、装备、方案,都将确保潜水器的状态满足此次试验的要求。特别是在作业性能上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以达到在深海恶劣条件下能可靠使用的目的。

据了解,“向阳红09”船将于6月3日载“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赴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载人深潜7000米级海试。(记者过国忠)

6月1日,潜航员出仓。当日,中国载人深潜7000米级海试进行了首次集结演练,“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共入水两次。潜航员唐嘉陵出舱时表示,潜器的生命舱等各项设施运行状态良好。新华社记者 刘兆权

6月1日,潜航员出仓。当日,中国载人深潜7000米级海试进行了首次集结演练,“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共入水两次。潜航员唐嘉陵出舱时表示,潜器的生命舱等各项设施运行状态良好。新华社记者 刘兆权

6月1日,“蛟龙号”被回收到向阳红09号上。新华社记者 刘兆权

6月1日,“蛟龙号”被回收到向阳红09号上。新华社记者 刘兆权

【责任编辑:董雄波】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 百度搜藏 网易微博 百度空间
相关阅读: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热门新闻
从“小细节”看四中全会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做出的战略部署,加快[详细]
四川内江实行最严水资源
去年3月内江部分地方干旱严重 (资料图) 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