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启动自备井改造 30万市民年内告别厚水垢
时间:2012-05-23
作者:
来源:

本报讯(记者文静通讯员刘立志)昨天,本市城区自备井供水水质改善一期工程开工,首批54眼自备井启动改造,计划今年底完工。工程建设地点分布在朝阳、丰台、海淀、石景山四区,届时约30万市民的饮水将告别水垢严重状况。

自备井水存在隐患

受市政供水管网建设滞后、供水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自上世纪70年代,城六区特别是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区的一些单位、机关、院校、小区等先后开凿了一批自备井,以解决自身生产生活用水,弥补公共供水能力的不足。直至当前,仍有许多单位在依靠自备井供水,自备井仍是城市供水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节水中心主任李会安主任介绍,目前城六区共有自备井约4000多眼,涉及企业用水、绿化、农业等方面,其中居民生活饮用水约3000多眼。由于水位下降、地质条件等多种原因,自备井供水的口感不佳,水质存在超标的隐患,因此启动改造工程。

城区改造3年完成

李会安介绍,自备井改造工程原则是,优先安排自来水供水管网未覆盖、服务人口较多、水质隐患较大,且符合相关投资政策、供水单位条件允许的自备井供水单位进行改造。利用3年时间,完成城六区符合条件的自备井改造。据介绍,水质改善的主要方式是在现有自备井供水设施的基础上,加装水处理设备。此外,根据自备井的不同水质情况,还将分别采用过滤、加强过滤和反渗透工艺,使水质达到国家标准。

据悉,一期工程总投资约1.18亿元,其中水质改造设备投资9917万元,由政府全额投资;自备井供水单位提供配套土建设施,配套设施建设费用约占工程总投资的16%。工程完工后,将有30万群众受益,饮水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自备井水不可或缺

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受市政公共供水水源能力的限制,今后一段时间,尤其是南水北调水进京之前,一些地区和单位只能继续利用自备井供水,在这些地区,自备井仍将是主要的供水形式。

根据全市水资源配置方案,在南水北调水进京前,城区每年需要自备井供水1.5亿立方米,才能确保全市供水安全和水资源平衡。但另一方面,受全市水资源紧缺、地下水超采影响,城区自备井水位持续下降、供水能力降低,个别水质呈现超标趋势,自备井供水安全隐患逐步显现,突发性供水水质问题偶有发生,对居民正常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首都的供水压力。因此消除城区自备井水质隐患,改善自备井供水水质,充分挖潜和利用现有水资源,保障城区供水安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闻背景

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00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下限。为保障基本用水,北京市不得不大量开采地下水,目前一半以上的用水来自地下水,是世界上少有的以地下水为主要水源的大都市。

■名词解释:自备井

全称自备水源井,是相对于城市公共供水而言的,主要是一些厂矿、机关和院校等开凿的、供自身生产生活用水的水源井。目前,城六区生活用的自备井约有3000多眼。

【责任编辑:董雄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