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20名逝者不留名不留碑集体树葬
时间:2012-04-05
作者:
来源:

南京20名逝者不留名不留碑集体树葬

昨天,雨花功德园思园生态广场举行了生态葬公祭 现代快报 (微博)记者 施向辉 摄

目前在南京的南郊,万元已买不到墓地了,一平方米的墓地均价3万,贵的20万的也有,短短十几年,墓价呈十几倍飞涨,可即使这样,南京人仍以选择墓葬为主,以功德园和普觉寺墓园为例,家家每年都能卖出千个墓地,而树葬、花坛葬从2003年起推出,至今只有5000人选择。昨天是清明节,南京市殡葬管理处有关负责人透露,如果不改变传统土葬习俗,南京公墓用地可能不用10年就耗尽。为此,南京将大力推广多项“节地葬”“生态葬”,以破解“无地可葬”的困局。

20位逝者不留名不留碑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昨天上午10点,南京雨花功德园举行全免费生态葬,20名逝者采用不留名、不留碑、三个月后融入泥土的生态环保的安葬方式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雨花功德园办公室主任陈振洪告诉记者,此举彻底摒弃了传统的树碑立传,耗用土地和骨灰盒等资源的方式,实现不占地、不立碑的第二次殡葬改革目标。

一条条黄丝巾,一张张祈福卡,一束束鲜花,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对生态葬先人的敬意!69岁的市民金为年将父亲的骨灰安葬在了功德园思园的绿树下,他告诉记者,父亲已去世整整30年了,这些年里,骨灰多次迁移,碰到了不少麻烦,对先人来说,这也是一次又一次的打扰。

“这些年城市在扩大,公墓阻挡了城市建设,于是老父亲不得不经常搬家,从江南迁到江北,又从江北搬到江南,后来又摆到殡仪馆的骨灰纪念堂。现在为父亲选择集体树葬,是希望父亲入土为安后,能永远长眠于此,与绿树为伴,不再奔波。对于逝者来说,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安息,同时这也符合当前提倡的殡葬理念。”金为年告诉记者,虽然父亲的骨灰安葬地点没有留下任何记号,但没关系,他已经记清了基本方位,就在思园的西北角,这次带了儿女一起来,回去画张平面图,不会忘记的。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觉得,对于变革传统的墓葬理念,老年人是最难以接受的,而昨天上午,已89岁高龄的骆洪涛老人亲自为英年早逝的儿子选择了生态树葬,“如果我可以选择自己的归宿,我想选择水葬、树葬,或者是捐献遗体。”骆洪涛透露出无奈,虽然他想这样,但是子女们不同意。

0元安葬PK不过3万墓地

昨天,雨花功德园还举行了生态葬公祭,据悉,该园近10年开发了7000元的花坛葬、4000元的雨花石葬和999元的树葬等,有5000多人选择了这些不占地或少占地的绿色生态葬式。从现在起,999元的树葬费用也全免了。

记者了解到,目前南京功德园、隐龙山、普觉寺、龙王山、西天寺等墓园都提供生态葬,但是除了功德园每年约有8%的市民选择生态葬,其他墓园都不到1%。普觉寺墓园经理张明跃说,他们从2003年起推出了费用820元的花坛葬,设计了200个穴位,但现在葬了不到10%。此外,南京是从1991年推行江葬,但20多年来,市民的接受度仍然不足10%,即使现在江葬免费,人数依旧屈指可数。

而另一边,清明小长假,市民顾女士忙着打听南京南郊的几处陵园,一问吓一跳,一平方米的墓地均价3万左右,赶上新街口的房价了,虽然一边喊贵,但她还是打算买,她说老父亲的后事不能马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南京选择墓葬方式的人群依然占总死亡数的90%,其他(存放纪念堂、生态葬等)约占10%。”市殡葬管理有关负责人表示,一个现实问题摆在这里,土地资源稀缺——南京已经有将近二十年没有审批过新的墓地,若以南京现在平均每年死亡人口3.5万人,每人墓葬需求面积1平米(不含周边绿化、道路)计算,每年所需墓葬用地约47亩,要不了10年,南京所有经营性公墓土地将全部用完。“我们现在可用的只剩下20%的土地了,可能也就撑个四五年就闭园了。”隐龙山墓园经理透露。

现在周边许多城市已经出现“死墓危机”:常熟的经营性公墓已经全部关闭,现采用的是骨灰堂室内葬的形式安葬骨灰;常州2008年市区所有公墓已全部关闭;到今年年底,无锡所有经营性公墓也将关闭停用。

老吴呼吁生态葬,为子孙腾地

让生命回归到大自然中,不给后人留下任何“麻烦”和“累赘”,这是每一个社会人应该考虑的。

昨天,十八频道《老吴韶韶》主持人吴晓平在公祭上说:“我家的祖坟大概都迁到这儿来了,比如我的奶奶,我的母亲,我的岳母,我的嫂子,全部埋在这儿,而且告诉大家,我家所有的家属都是采取的生态葬。”

老吴坦言,有不少人不理解他,曾有同事问“老吴啊,你这点钱都舍不得啊!”老吴认为,中国的殡葬文化就是“厚养薄葬”,人活着的时候,要孝顺,对他好一点。人死了之后,要响应国家的号召,死人不能跟活人争地,所以生态葬是最好的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赶时髦的文明方式,更重要的是为后代子孙节约一寸寸土地,“讲一句不大客气的话,我们往上数三代,有几家的祖坟还在土地上的?如果你说自己很孝顺,那么你知道你的爷爷,你爷爷的爷爷祖坟在哪里吗?”

墓地成为后人对先人的情感寄托,然而,社会的变迁也常使墓地“拆迁”,每次拆迁发现,“无主”骨灰越来越多。老吴说,现在的独生子女增多,比如他的女儿在国外上学,不可能每年都专程回来祭拜祖先。他开玩笑说:“我就跟我女儿说,等我死之后,就把我骨灰撒进马桶,反正最后还是流进大海,你们哪天想我了就对着马桶拜一拜。”

眼下,是什么挡了“生态葬”的路?老吴分析是为了撑面子,有的子女平时对父母并不孝顺,父母去世了,则大办葬礼,其实炫耀的是自己的财富和虚荣心。

江苏有望发补贴鼓励生态葬

江苏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副调研员张汉平介绍,江苏将积极推动各地市出台为参加海葬、树葬等生态葬群众提供的经济补贴政策,同时加快立体式骨灰存放设施建设,通过政策、资金等手段积极倡导“生态绿色殡葬”。为推动绿色殡葬,今后凡是选择绿葬的市民,火化和丧葬费用全免或享受补贴,立体式骨灰寄存保管费也将逐步纳入免费范畴,以通过一系列的殡、葬、祭优惠政策促进“绿葬”早日实现。

感叹“葬不起”

读者提建议

现在很多地方墓地很贵,很多人感叹“葬不起”,对此,现代快报的苏州读者张云金提出了一番建议。

1.改一代一墓地为一户一墓地。张云金说,他于1991年为父母买了一块墓地1000多元,那时只论单穴、双穴,如今以面积论价,一只骨灰盒安放仅占墓芯一小块面积,余地较大也只能空着,几年后我辈逝去又要买墓地了。如能一墓安放多匣,省去数代人墓地了。

2.改一墓少穴为一墓多穴。一墓多穴意即:设计一种水泥钢筋的多穴框式预制件,可设六格式(三代人)、十格式(五代人),这种逝者的合家欢有何不好呢?让生者扫墓只奔一处祖坟有何不可呢?

3.改墓地一代使用为代代相传。实行一户一墓地和一墓多穴后,可以吐故纳新,循环使用,对绝大多数已有墓地的户,不需要再买新墓地了。这里还建议政府允许墓地使用不设年限,让每户墓地代代相传。

记者了解到,南京市各公墓一直执行的是30年使用期限。南京市最早建的墓园是普觉寺公墓,1990年开建,目前还未到30年期限,即使使用期限到期后,市民也只要按照每平方米每年20元的标准续交管理费,公墓依然可以使用,除非政府要拆墓园要迁坟。

【责任编辑:董雄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