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赤城每年向北京输水千余万吨 水田改旱田
时间:2012-03-21
作者:
来源:

  春寒料峭。站在密云水库66米高的白河主坝之上,临风俯瞰,冰面如镜,一望无际。这水,是命脉,润了京华。

  向北望,白河蜿蜒。

  京北,素有“京城一杯水,半杯源赤城”之说。二百公里外的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云州水库,每年向北京集中输水千余万吨,该县每年约有2亿余吨地表水流入北京。记者驱车沿河北上,探访北京水源地。

  一路向北,气温渐低,风渐大。出延庆,在山与山之间行驶,已是河北张家口境内。

  路边的白河,依旧一半是水、一半是冰。

  河畔是田,一位老者正在风中耕作。

  “俺这里比北京冷。河水全化冻还要半个多月。”赵万明是赤城县样田乡水磨窑村的村民,56岁。手中的铁锹,扬起一阵阵尘土,“快春耕了,先把地里的棒子茬刨喽,好种庄稼。”

  就在河边,怎么不种水稻,而种玉米?

  赵万明黝黑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为了把水给北京。”脚下的旱田,与河紧紧相邻。初春的河水尚是细流,在冰中涓涓潺潺。田里的土却干,踩上去松松软软。

  “祖祖辈辈种的都是水稻,俺从十几岁也开始种水稻。”赵万明回忆着过往,“六几年种洪水稻,七几年种清水稻,俺这里水好,那稻子,可香。”

  水稻曾是赤城的特产,但是自2006年始,为了向北京输水,该县境内3.2万亩的水稻全部改成了旱田,涉及六千余户农民。

  赵万明家的7亩水稻,全变成了旱田。“开始的三年不好种,地太湿,玉米长不好。”一斤稻子能卖2元多,一斤玉米只能卖1元,为此,北京市有关部门给当地退稻改旱的农民每亩地550元的补贴。

  每年4月播种,9月收割,虽然收入比种水稻时少了,但是水多了。赵万明告诉记者,以前种水稻时,地里老得用水,“咱农民也不会计算用水量,但原来这河有时会断流,改种玉米后,水老是流着。”

  经测算,该县3.2万亩稻田改旱田后,每年节水达到2000多万吨。

  “改旱田也好。”赵万明笑着说,“再没人得风湿了,而且俺们也开始种经济作物啦。”老赵家的地,如今每年有两亩种两茬生菜,每亩地一茬能收入四五千元。“从明年起,俺们村也要建大棚了,那时候能种的就更多了。送水、种田,两不误。”

  当地农民舍弃的不只是水稻。“原先,这满山遍野都是羊。”赵万明说。半耕半牧,是当地千百年的传统。老赵就曾养了百十头羊,“后来要水土保持,就都不养了。”

  “原来一下雨,水就把山上的土冲河里了,为啥?羊把草吃了呗。”老赵解释,“不养羊了,水也干净多了。”赤城实行禁牧令后,全县减少了数十万只羊。

  “给北京送水,俺愿意。俺俩儿子,一个在本地工作,一个在北京上班。河北、北京,就是一家子。”赵万明接着刨地,锹下的田,等待着新一年的丰收。

  再往北,水边的山多了起来。山边,树林一片一片。

  这里,曾经也是田。在路边,记者遇到了当地的农民张文泉,快60岁的他正在巡林。“这都是俺村的地,过去种庄稼。”

  当地为了涵养水源,实行了退耕还林和小流域治理,张文泉家的12亩地,有6亩半地变成了树林。

  “种的全是山杏。”张文泉说。县里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地农民退耕还林后,还负责巡林护林,每亩地每年有160元补贴。

  钱不多,但张文泉很知足。“俺也知道,是为了给北京送水。喝吧,水好着咧!”

  清清的水,没有杂质,一路蜿蜒。正是这洁净的水,才养了这质朴的人。

  中午,终于到了赤城县的云州水库。

  库容1.02亿吨的水库,建于群山之间。这个时节,冰面依然很厚。站在水库南侧,北风中带来刺骨的冷。

  52岁的护水员马仲林正在寒风中走着,“这就是要送到北京的水。水库有80多个工作人员,帮北京看好这盆水。”

  绕水库一周,10里,步行,两小时。

  “这季节还好,等送水的时候,都24小时职守呢。”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的老马,把水库当成了家。他家的亲戚,因为修建白河水库,全部迁到了延庆。

  “俺这就是给自家亲戚护水呢!”老马说着,咧嘴笑了。

  “每年集中放水的时候,那场面才叫大。”当地水务局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沿途所有的7个乡镇,各个村子全都动员起来,关闭所有沿途出口,所有的水直接流到北京。”去年全年,赤城全县有2.3亿吨水入京。

  退稻还旱、退耕还林、全面禁牧、关闭污染企业数十家、禁止网箱养鱼……赤城人想尽了办法,为北京节水护水,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进京水质,送水水质常年保持在二类以上。全县封山育林、开展节水农业,从源头保证了北京的用水需求。

  北风呼啸,白河水默默流淌,涌动着赤城人炙热的赤诚情。(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董雄波】
    相关阅读: